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Twitter和新浪微博对胡锦涛访美的舆情比较

Twitter和新浪微博对胡锦涛访美的舆情比较

2011年1月18日开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赴美国开始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目前,正值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关键时刻,中美两国关系密切又错综复杂。不仅全球各大传统主流媒体对此次国事访问给予全程跟踪,在互联网舆论平台尤其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上,这项议题也备受瞩目。为此,我们以全球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微博Twitter,以及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新浪微博为例,分析胡锦涛总书记访美事件的网络舆情。具体包括:网民关注此事件的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有何特征?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社方式上有哪些应对措施?

六项议题备受关注

无论Twitter还是新浪微博,涉及到胡锦涛主席访美的相关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第一,  接受外媒采访。在赴美进行国事访问前夕,1月17日,胡锦涛主席在北京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联合书面采访,就中美关系和涉及双方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回复。此项话题旋即在微博上掀起第一轮讨论高峰,尤其在新浪微博上,许多言论试图从胡锦涛主席的具体答复中解读中国政府对有关问题的基本态度,从而了解中国政府对此次国事访问如何"定调"。同时,部分媒体人士也通过微博表示胡锦涛赴美前接受《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专访,是公关上的一次进步。

第二,  中国国家宣传片。同样在1月17日,中国政府制作的《中国国家宣传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开始播出,这被认为是中国政府为胡锦涛主席访美之行的造势举措。从微博讨论来看,多数观点对于国家宣传片的传播效果持观望乃至负面态度。CNN电视台知名主持扎卡里亚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方面,中国高层官员多接受媒体采访会比播放形象宣传片更有效果。该报道经过部分舆论活跃人士(比如@hecaitou)的转发,在新浪微博上被广为引用。

例:@左志坚:虽然只是书面专访,但传播效果肯定比国家形象片好得多,而且还免费。如果针对WSJ(《华尔街日报》)和WP(《华盛顿邮报》)的回复有所区别,比如给WSJ回答金融问题,给WP回答外交问题,那传播效果会更好。

由于国家宣传片刚刚在纽约播出,视频内容在国内尚未全部披露,相信随着该宣传片在全球主要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将持续发酵。

第三,经贸议题。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之行,正值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处于缓慢复苏的煎熬之中。对于中国这个可望带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迷的复苏引擎,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把关注点放在胡锦涛主席随行的庞大经贸代表团上,并认为经贸话题将是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的核心议题。

关于经贸议题的讨论,Twitter和新浪微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区隔。在美国的Twitter网站上,西方各大主流媒体均通过其Twitter账户链接有关经贸领域双方合作的深度分析,但针对这些账户的网民互动和讨论并不热烈,话题也没有被进一步引向深入。而国内的新浪微博上,在竞相转发传统媒体相关报道同时,相当多的观点对于中美之间可能的大规模采购协议持复杂态度,提醒中国"小心钱包"的声音不绝于耳。近两年来,中国政府领导出行欧美国家,往往都有庞大的商贸采购协议,很多讨论认为以这种方式换取西方国家在其他议题上的支持的做法效果不彰。针对中美之间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采购协议,这种观点在微博上再度盛行,并不令人意外。

例:@任志强 :是幸福还是杯具? //@王巍w:锦涛下西洋,弃舟拓云航。樯撸灰飞去,天朝慨而慷。@sheng_in_ny :中国正推动中国在两国元首于周三进行会晤时购买数百亿美元的美国飞机、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及牛肉,搭建双方的友好关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的此次会晤备受关注。在胡锦涛访美前夕,两国就访问行程进行了商讨,同时就采购协议进行了讨价还价。小心钱包!中国。

第四,  人民币升值。就在此次国事访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出历史新高。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国会演讲和财政部部长盖特纳都再次敦促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美国众、参两院部分议员也声称将在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再度提出人民币升值议题。一系列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引发关注。但由于汇率问题比较具有专业性,而且这个议题被持续聚焦所引发的疲劳感,参与讨论的人士较少,因此较少出现情绪化语言。在Twitter上,有关人民币升值的讨论在中文Twitter圈子中几乎没有形成气候,在英文Twitter圈子中也主要是一些主流媒体账户链接转发的原创性报道,互动性强的即时讨论同样少见。

第五,  接待规格问题。胡锦涛主席此次赴美,是第八次"胡奥会",也是多年以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再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因此,接待规格问题在西方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中被广泛报道。这些报道中特别是中文报道,通过新浪微博用户的转发或直接改写,也引起较为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该话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新浪微博的相关讨论显得中规中矩。相对而言,Twitter上对此话题的跟进显得活泼很多,但严肃性不足,情绪化表达比较多。

第六,  人权问题。人权问题历来是中美两国外交中绕不开的话题。在胡锦涛主席赴美之前,美国驻华使馆专门邀请中国部分活跃的博客人士(比如@hecaitou@huyong等)进行对话,该对话在Twitter和新浪微博上都有现场直播,其中有关中国人权和政治制度的谈话引起较多转发和评论。随后,奥巴马在华府接待有关中国人士讨论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也再度引起微博上的讨论。鉴于人权问题的敏感和特殊性,Twitter上有关此项议题的讨论无论在范畴和讨论强度上都强于新浪微博,相关言论较为激进,其中较多讨论呼吁奥巴马就人权问题继续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三类讨论者的身份及特征

为理解新浪微博和Twitter用户对上述六个方面话题讨论所形成的舆情动态,有必要对参与这些话题讨论的用户身份做初步的梳理。为梳理之清晰、便利,我们将上述用户做三类区分:新浪微博用户;Twitter中文圈活跃分子以及英文Twitter用户。

首先,就新浪微博用户来说。由于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属于重大时政新闻,相关话题的发起者往往是两类账户,其一是部分传统媒体的新浪官方账户,其二即为对新闻源较为敏感的媒体行业人士或相近行业人士。就第一类账户而言,这些传统媒体主要包括一些市场化属性较为明显、对新的社会化媒体手段应用较为敏感的报纸杂志,其中以财经类杂志最为凸显(譬如@财新网、@财经网、@环球企业家等),而传统党报整体上显得非常沉寂。同时,传统媒体还包括少量华文外媒(譬如@FT中文网等)也较为活跃;就第二类账户而言,媒体记者、专栏作者、报刊评论员等在倡导明星制的新浪微博平台上,往往有着数以万计的"粉丝",他们一旦参与讨论,极容易在一段时间之内形成强势的话语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浪微博的用户中,目前有不少人在同时使用Twitter,这部分用户的观点往往更为尖锐。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在两个微博平台之间建立关联,或者手动将Twitter上的部分言论转发到新浪微博上来,在没有触犯新浪审核机制的前提下,它们都能够获得更大的转发量和更多的传播机会。这种用户身份特征造成了新浪微博上一个较为显见的现象:诸如胡锦涛对美进行国事访问这种重大时政新闻,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色彩浓厚的主流媒体为新闻源的讨论极少,这种反差对于舆论引导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就Twitter中文圈的活跃用户来说。根据某些Twitter第三方工具的非正式统计,以中文为表达语言的Twitter用户大约在20万以内,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由于Twitter目前从国内无法直接访问,Twitter中文圈的经常性用户数量远远少于注册人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小圈子"现象,极端、戏谑、嘲讽的口吻在有关胡锦涛主席访美的讨论中并不鲜见。事实上,在少量所谓"异议人士"的积极鼓动下,这种群体性言语极化现象在Twitter中文圈中一直存在。

第三,就Twitter英文圈的情况来看,胡锦涛访美的消息同样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不同于Twitter中文圈的是,发布相关信息的英文用户多是西方主流媒体的官方Twitter账户。我们知道,包括报纸在内的西方传统媒体参与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实验已经有一段时间,几乎绝大多数有影响的媒体都拥有Twitter帐号,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0年8月,美国报纸共有387个 Twitter账号,这些帐号希望通过对新闻的分享、讨论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和读者粘度。从有关胡锦涛主席访美的英文tweet来看,针对这些传统媒体账户的直接互动并不频繁。相反,白宫官方帐号@whitehouse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官方帐号@BarackObama发布的相关信息能够引起更为热烈的反响和回应。这反应了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人性化特征,传统媒体倘若仅仅将其视为扩大自身内容影响的平台,往往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社会化媒体管理的应对策略

总结到目前为止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关于胡锦涛访美之行的网络舆情,可以发现,两个微博客平台在关注议题和讨论参与者身份特征方面既有一定的想连相通之处,也在某些层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区隔。

从新浪微博看,由于技术手段使得在两个开放平台之间打通联系成为可能,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的议题存在相互融合和对接的趋势,舆论引导和管控的成本较高,而两个微博平台用户存在一定的重合现象更进一步加大了舆论引导的压力。从Twitter看,到目前为止,新浪微博和Twitter(主要是Twitter中文圈)的主体用户气质、特征还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来说,新浪微博的用户身份更为多样、复杂,因此对议题的讨论整体上较容易走向中性;而Twitter中文圈一直存在非常明显的"圈子化"问题,对大多数议题的讨论都容易走向极端,涉及到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议题时尤其突出。另一方面,语言的隔阂使得有关中国议题的英文或其他语言的讨论很难在中文用户中引起普遍的响应。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的新闻通过英语、日语等twitter强势语言有海量的发布,但是真正引起中文用户注意和跟进的几乎没有。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发现,网民通过国内外的微博客平台共同塑造的舆情态势对政府的有序管理形成较大压力。对于这种强调个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新型舆论平台,传统的管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效。从有关胡锦涛访美这则重大时政新闻引发的讨论来看,政府部门尤其应该在三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机制或策略调整:

第一,积极鼓励传统主流媒体介入微博平台,而非自我圈地。这里的主流媒体,指的是政府一直希望能做大做强话语权的党报党刊。目前,已经有少量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和省级媒体集团在组建自己的微博平台,以期积极利用新媒体,把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性。但从现实运作来看,这些良好的愿望未必能够转化成期待中的效果。无论是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微博,微博平台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统一而不是平台越来越零碎。对于传统党媒而言,与其花费巨大的金钱和精力去搭建自己的平台,不如主动参与到目前已经几乎占据垄断地位的商业性微博平台,在恪守党媒强调的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把握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主阵地"。前文提到,在新浪微博上,针对胡锦涛主席访美这一重大时政新闻,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信源的讨论屈指可数,如果都不参与其中,舆论引导便无从谈起。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可考虑直接参与到微博对话中来。政府部门参与微博现在已不鲜见。微博平台的便利性能为网民所用,也能为政府所用,在采集民意方面,微博一直有着非常高的效率,这方面甚至已经出现了一些精彩的"官民"微博互动。2010年6月3日广州警方微博直播枪击案就是非常经典的案例。但总体看来,目前官方使用微博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新闻发布,而非真正沿循社会化媒体的特性,保持一种持续平等对话的姿态。我们知道,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个体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将人与媒体的关系实现从"信息中介"到"关系网络"的转换。从现实运作来看,部分曾经红火一时的政府部门微博帐号的更新频率甚至达不到一个月一次,其使用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 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从整体层面设计全新的舆论引导模式和媒体管理机制。以行政区域和国别为范畴的指令式舆论引导模式并不适应当今媒体发展的需要,这已经不是特别新鲜的看法。而在微博客平台兴起之后,这种态势显得更为紧迫。从目前来看,由美国互联网产业倡导的"开放式"技术理念已经在2010年席卷国内,无论是国内微博客领头羊新浪微博,还是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都已经将"开放"作为其技术开放的下一步方向。在"开放"理念的牵引下,以"堵"为特征的舆论管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以我们知道的Twitter为例,到目前为止,虽然Twitter官方站点处于被封锁状态,但是由于其技术开放性,目前能够登陆Twitter的第三方客户端数量不可胜数。可以预见,随着Twitter影响力在国内的进一步扩张,将有更多的用户通过第三方客户端直接使用Twitter的服务。

来源:http://www.newmediastudy.org/?p=33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