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普世价值何以普世

作者:北大飞
【按:此文曾经分享过,文章论证了网络封锁和审查的困难前景,以及关闭微博的不可能……供批判。】
  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价值(下文称之为自由价值)看作"普世价值"的"普世论"在中国近年被提出后,得到的掌声和唾沫同样多。反对的理由显而易见:自由价值明摆着是西方价值,凭什么称其为普世?这岂不代表文化侵略,文化殖民?凭什么东方人一定要接受西方的价值?

  确实,自由价值根源于西方,若要把这种价值(或任何一种价值)称为"普世",必须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这种价值和其他价值相比,到底有什么独特性?为何这种独特性能使其取得"普世"地位?

  本文试图从逻辑上论证自由价值的"普世"性质。要点在于,自由价值是唯一可在信息高速流动下生存的价值。和"自由"冲突的所有价值观,如果想在人类群体中占据主导,稳定存在,就必须明显阻碍信息的自由流动,实行审查制度。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技术通过市场规则与经济生活不断结合,阻碍信息流动难度和代价在不断加大,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成为不可能。因此,作为唯一能够适应这种趋势的自由价值,有理由被称为"普世价值"。无论个人主观是否愿意信仰该价值,社会在海量信息高速流动的前提下想保持稳定,就必须以此价值为根基建立规则。

  具体的论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审查制度将越来越难以实行。这部分主要以中国为例,但提到的原则适用于其他国家。第二部分研究为何信息充分流动会导致普世价值确立,这种价值又为何将以"自由民主"为核心。

  最后部分解答与此有关的一些疑问。

一、技术,市场与言论审查。以新浪微博为例说明。
  首先,信息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难以阻碍,是个无可争辩的现实。这一点首先基于人类科学的不断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社交网络的产生,是我们这代人经历过的重大突破。目前获取信息的难度和前互联网时代相比有多大区别,已经不必论述。这硬币的另一面是审查的难度也大大加强。社交网络前的互联网控制,还可以使用"大墙",而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上,由于SNS"无中心,平面化"的本质特点,常常只能依靠人工删贴。但删贴速度一般滞后于传播速度,在帖子消失之前往往已有相当多人阅读。
  不过技术的进步只是一面,另一面是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以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一位朋友观察到:中国凡是市场化的媒体一般右倾。理由简单:第一,在新闻联播多年免费提供洗脑素材的时候,大家肯投入时间精力金钱买报纸上网不是为了再读一遍那些车轱辘话。第二,审查制度扼杀人的创造力,让人像机器一样按固定程式说话。在市场竞争下取胜的媒体精英创造力较强,是制约自己才能发挥的审查制度的天然敌人。
  拿互联网来说,目前网络早已不只是发牢骚的工具。她渗入到经济的每个层面。谁能吸引眼球,谁就能获得利益。
  这种情况下,大量对政治冷感甚至靠近专制集团的人因为钞票而不自觉的成为反抗审查制度的同盟军。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新浪微博。新浪作为网站,其内容在多年内一直乏善可陈。但由于推出微博服务聚集大量人气,影响力和价值陡然上升。目前在美国上市,价值几十亿美元。可以想象,如此之高的市值,大部分来自于微博服务。任何精神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新浪做微博平台是为了促进中国开放,民主,自由。但有趣的是,考虑到其规模,该平台上的言论尺度确实相当之宽。很多"不和谐"人士籍此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分析其中原因。
  作为平台,新浪微博的价值和其用户人数直接相关。所以上面的言论尺度越宽松,讨论会越自由热烈,就会吸引越多人参与,该平台价值越高。但如果言论宽松过分,引起统治集团的不满和危机感,将可能导致此平台被整顿甚至整体关闭,这又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因此新浪管理层要在这二者间找到平衡。但是,对于他们来讲,第一条更为主要。因为严守统治集团的言论尺度并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只能保证现有利益不损失。统治集团也许会给些蝇头小利作为补偿,但那和能从消费者口袋里拿到的潜在价值相比不但微乎其微,而且不确定,不可靠。而一旦用某种方式突破了现有尺度,则会让该平台影响力上一个台阶,带来数量级上亿美元的金钱。反之,若不得不收紧尺度,则会赶走大量用户,造成同等数量的巨额损失。如果用户流失已经发生,如何扩大言论尺度吸引更多用户又会成为天然考虑(用户流失造成的影响力下降也会使统治集团对控制该平台兴趣缩减,扩大言论尺度会有新的可乘之机)。人人网目前用户不断流失,但从笔者大量使用人人网的朋友经验来看,上面的言论尺度比新浪微博要大。这是个现成例证。

  回到最初的论题。以前为言论自由奋斗的,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仁人志士。冒牢狱之灾得到的报酬,一点良心安慰而已。但在目前技术高度发达并与市场结合的情况下,言论自由突然与商人的利益相关。言论尺度的大小,竟关系到他们上亿美元的利益区别。很少人有崇高理想,但没人会和钱过不去。这种情况下,言论审查的难度,当然有了数量级的增加。
  上面论述有个漏洞:中国目前经济市场化,政治依旧管制,当然会存在张力。但有一种看上去稳固得多的模式:朝鲜模式。为什么统治阶级不会在觉察到危机之后,开历史倒车回到"红色年代"(的确,"唱红歌"已经开始了)。这问题仍需详细论述,但一个简单的回答是:对经济破坏太大。中国的发展依赖市场化,"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存在巨大分配不均,但每个人确实都比以前强多了。开倒车会破坏所有人利益,包括利用特权大肆经商牟利的统治阶级自己人的利益。因此阻力太大,可能性较小。

二、言论自由,信息流动与普世价值的确立。
  为何言论自由,信息流动会导致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确立?这可分成两点论述。
  首先,信息充分流动将天然导致某种"普世价值"(先不定义其内容)确立。不同价值观的两人如果永远没交流过,会维持他们之间的区别。但一旦交流大量发生,价值观就会碰撞,在没可能一个消灭另一个的情况下(消灭对方,正是阻碍信息流动和剥夺言论自由的最高形式。这种做法的不可能性论述与其他更轻微做法的论述原则相同),只能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并通过这种理解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并最终达成妥协。这正是价值观趋同,并最终达到"普世"的过程。
  这点也可用进化论的方式论述,在技术突破将地球变成一个小村的情况下,思维开放,愿意理解别人的人在社会竞争中拥有天然的优势(例如,他更有可能广交朋友,获得更多信息),所以这是种优良的性状。根据生物学普遍规律,优良性状会通过自然选择在DNA的传递中获胜。(通俗一点说,有这种品性的人,找老婆/老公产生后代更容易。)所以,只要技术的发展保证了信息充分交流的外部环境,普世价值的产生甚至将被生物学规律所保证。

  第二,即使普世价值必然建立,何以必定是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自由价值?
  从现实看,目前较成功确立"自由民主"价值的国家,虽然不是全部,但已经涵盖各种文化。从基督教文化的欧美,到东亚儒家文化的日韩台湾,印度教文化的印度,甚至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历史上这些地区曾采用完全不同的基础价值观,现在也维持着很明显的文化差别,但都使用了"自由民主"作为大框架。这说明,这种价值具有"普适潜力",不同文化传统的人都可以理解或接受。另一个角度看,即便是以文化等理由仍然在抗拒这种价值的国家,其国民也都有移民到欧美国家,这些移民一般因经济原因出走,并没考虑文化因素,但到达后也没有出现文化基因"排斥自由民主"带来不适的病例。
  再从理论上来说,"自由"和信息流通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自由最基本的正是"言论自由"。既然信息流通和言论自由本身因为技术和市场的保证形成了难以阻挡的趋势,那么包容此点的价值观得以确立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再谈"民主"。民主政治学的基本逻辑是,每个人都有一部分权利是不可被剥夺的,在这方面人人平等。而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政府(政治体制)的建立则要求人让度部分权利,故这种让度必须得到被统治者的授权,而民主正是这种授权的代名词。
  反对者会争辩:该逻辑的起点,即"每人都有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只是个信仰并非实证。不过问题恰好在于,信息流通会让越来越多人相信这一点。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信仰,就是一个既成事实。
  为什么呢?因为人本来就具有生物本能"相信"自己拥有某些不该被剥夺的东西。确立非民主,反自由的制度(价值观),需要让大家心甘情愿的为统治者付出。这就必须说服他们人与人是不平等的,统治者是超人或得到超人(例如神)的授权,由此获得公信力。
  在启蒙前的蒙昧时代,"超人"包装相对简单,"君权神授"即可解决问题。只要你是真命"天"子,即便品德恶劣,手无缚鸡之力也不是问题。胆敢篡位者则要证明"天命"已经转移。启蒙时代,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正是信息流动的重要形式),这种做法早已失效。当代的独裁者一般承认"主权在民",只是把自己包装成文治武功无人能及的超人,圣人,能够或已经带领人民完成某种丰功伟业,到达盛世,一旦离开自己则会天下大乱,由此获得合法性。
  这样的包装能够成功,重点倒不是能把自己说的天花乱坠,而是只准他一家说,不准其他人说,这其中奥妙正是阻止信息自由流动,实现从中央到个人的单向灌输洗脑。毕竟统治者是人不是神,经常会犯错误,也有七情六欲。如果不做信息控制,他们的错事反映在公共政策上影响到人的生活大家就会议论,他们的丑事会变成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笑料。如果这些负面信息扩散开来,政治就会渐渐祛魅。大家会意识到,伟大领袖不是高高在上的超人,最多算是个牛人,甚至牛人都不是而是个小丑。地球缺了他很可能照转,甚至转的更好。为了同属人类的一员白白让出如此之多的个人权益是不合算的事情。
  以中国为例,统治集团的盛世包装以08年奥运到达顶峰。但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包装在此之后的急速失效。人们越来越不相信盛世的说法,造成这种普遍不信任的事件有的相对较大,如三聚氰胺事件。有的其实用以往的标准看很小,如中层官员的一次失言("屁民","为党利益说话还是为百姓利益说话")。这样的事件,以前不但有,甚至可能更恶劣。如今的差别只是,审查制度逐渐失控,这类事件不但广为人知,而且人民得以积极参与讨论,形成群情激愤的群体效应。与此同时,相应高涨的是对主张自由价值的"柿油党"观点的同情支持(作为其中一员,笔者深有个人感受)。这些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上面提到的基本规律。
  话说回来,通过阻碍信息流动防止这类解构,是维持反民主制度(及价值观)的关键。这种做法在中国的文革中登峰造极,当时对老毛的个人崇拜稍有微词都会招来灭顶之灾。今天人人痛恨的"大墙"是个最好的现行例子。但正是因为反民主制度的命根就在审查制度,在技术市场均高度发达,在信息流动越来越难以控制的今天,这些制度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就很难长期维持。与之对应,以自由价值为后盾建立的民主制度,在信息高速流动冲击下享有天然优势。他根本不必花力气去论证统治者的超人属性,只要得到民众的集体授权即可。民众会对执政者有一定的道德要求,但不会对他提出超人的要求。一旦执政者出现重大问题,按照民主程序下台即可,压力不会积攒。
  从中国的趋势来看,笔者审慎乐观的估计,虽然自由价值民主制度暂时还未建立,但社会可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某个不可逆点。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我们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加速这一过程的到来,另一方面是提高下一代能够享受到的制度的品质。在这方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培植一种理性,防止形成群氓。这篇文章本身,即是努力的一部分。

三、几个相关的疑问。
  1. 英国伦敦近期的骚乱中,参与者利用社交网络或手机短信和警方展开游击战,使后者疲于奔命。英国首相卡梅伦甚至提出在必要时刻关闭("shutdown")社交网络的想法。这岂不是说明以普世价值为后盾的民主制度也无法承受高速信息流动的冲击?
  答:这次事件远未构成对英国民主制度本身的冲击。实际参与英国暴乱的人群占少数,且只是着眼于发泄,并没有提出反制度纲领。社会主流虽然对这种暴乱看法不一,或谴责,或同情(英国前者占上风),但提出的方案全部在自由民主框架中解决问题(加强对犯罪行为惩戒,提高底层福利等),没人想到需要推翻已有的自由制度。临时关闭社交网络虽是一种选择,但其他更有说服力的选择也早就被提出(想进一步了解的可参考《经济学人》有关讨论),并无理由认为英国现行的以议会民主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已经丧失了适应能力。
  实际上,在自由制度的框架下,高速信息流动很可能会促进社会向更健康方向发展。拿印度最近的Hazare反腐示威为例,这次事件之所以声势浩大,和印度大量新兴中产阶级能够通过互联网工具更有效组织有直接关系。最终,运动领袖Hazare在绝食13天后和政府达成妥协。印度政府承诺按照Hazare提出方案的核心条款设立全国性反腐机构,而Hazare则见好就收,避免事件变得不可收拾。华尔街日报评论认为:这样的结局证明印度制度有能力应付这种危机,不至于像阿拉伯发生革命的国家那样垮台。

  2. 自由民主制度下也有言论管制。例如德国禁止纳粹言论,并且在教育方面,各民主国家一般法定向未成年人灌输"自由民主"的价值观。这和其他制度有什么区别?
  答:区别在于,自由民主制度允许各种信仰,言论,观点的存在。所做的强制只是保证多种观点和平共存,所有人均"动口不动手"所必须的那些。相比之下,反自由制度一般只允许一家之言,对不同价值观的提出进行直接限制甚至迫害。这个本质区别说明,自由制度下的强制虽然有,但是程度最轻。换句话说,如果连这种"强制"都取消,最终造成的结果反而会是整个自由制度毁灭,大家更加不自由。
  德国对纳粹言论的限制正是为了防止纳粹思潮重新泛起导致所有人的自由共同毁灭。这种做法是否有效可以商榷,但的确符合前面所说的逻辑。

  3. 自由价值观"普世"之后,世界是否变的单调?
  答:不会。自由价值观和其他各种价值观有本质区别。如果把一般的价值观比喻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话,自由价值观相当于一个能够让不同软件和平并存的操作系统。如果不建立这种价值观,虽然不同电脑所装应用软件不同,看似"丰富",实则每台电脑只能安装一种应用软件。如果建立了自由价值观这种"操作系统",每台电脑就可以安装几乎任意多种应用软件。这看似让不同电脑变的"同质化",但却是一种"丰富的同质"。

Twitter和新浪微博对胡锦涛访美的舆情比较

Twitter和新浪微博对胡锦涛访美的舆情比较

2011年1月18日开始,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赴美国开始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目前,正值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关键时刻,中美两国关系密切又错综复杂。不仅全球各大传统主流媒体对此次国事访问给予全程跟踪,在互联网舆论平台尤其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上,这项议题也备受瞩目。为此,我们以全球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微博Twitter,以及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新浪微博为例,分析胡锦涛总书记访美事件的网络舆情。具体包括:网民关注此事件的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有何特征?相关政府部门在管理社方式上有哪些应对措施?

六项议题备受关注

无论Twitter还是新浪微博,涉及到胡锦涛主席访美的相关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第一,  接受外媒采访。在赴美进行国事访问前夕,1月17日,胡锦涛主席在北京接受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联合书面采访,就中美关系和涉及双方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回复。此项话题旋即在微博上掀起第一轮讨论高峰,尤其在新浪微博上,许多言论试图从胡锦涛主席的具体答复中解读中国政府对有关问题的基本态度,从而了解中国政府对此次国事访问如何"定调"。同时,部分媒体人士也通过微博表示胡锦涛赴美前接受《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专访,是公关上的一次进步。

第二,  中国国家宣传片。同样在1月17日,中国政府制作的《中国国家宣传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开始播出,这被认为是中国政府为胡锦涛主席访美之行的造势举措。从微博讨论来看,多数观点对于国家宣传片的传播效果持观望乃至负面态度。CNN电视台知名主持扎卡里亚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在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方面,中国高层官员多接受媒体采访会比播放形象宣传片更有效果。该报道经过部分舆论活跃人士(比如@hecaitou)的转发,在新浪微博上被广为引用。

例:@左志坚:虽然只是书面专访,但传播效果肯定比国家形象片好得多,而且还免费。如果针对WSJ(《华尔街日报》)和WP(《华盛顿邮报》)的回复有所区别,比如给WSJ回答金融问题,给WP回答外交问题,那传播效果会更好。

由于国家宣传片刚刚在纽约播出,视频内容在国内尚未全部披露,相信随着该宣传片在全球主要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有关这个话题的讨论将持续发酵。

第三,经贸议题。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之行,正值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处于缓慢复苏的煎熬之中。对于中国这个可望带动全球经济走出低迷的复苏引擎,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把关注点放在胡锦涛主席随行的庞大经贸代表团上,并认为经贸话题将是胡锦涛主席此次访美的核心议题。

关于经贸议题的讨论,Twitter和新浪微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区隔。在美国的Twitter网站上,西方各大主流媒体均通过其Twitter账户链接有关经贸领域双方合作的深度分析,但针对这些账户的网民互动和讨论并不热烈,话题也没有被进一步引向深入。而国内的新浪微博上,在竞相转发传统媒体相关报道同时,相当多的观点对于中美之间可能的大规模采购协议持复杂态度,提醒中国"小心钱包"的声音不绝于耳。近两年来,中国政府领导出行欧美国家,往往都有庞大的商贸采购协议,很多讨论认为以这种方式换取西方国家在其他议题上的支持的做法效果不彰。针对中美之间可能出现的大规模采购协议,这种观点在微博上再度盛行,并不令人意外。

例:@任志强 :是幸福还是杯具? //@王巍w:锦涛下西洋,弃舟拓云航。樯撸灰飞去,天朝慨而慷。@sheng_in_ny :中国正推动中国在两国元首于周三进行会晤时购买数百亿美元的美国飞机、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及牛肉,搭建双方的友好关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的此次会晤备受关注。在胡锦涛访美前夕,两国就访问行程进行了商讨,同时就采购协议进行了讨价还价。小心钱包!中国。

第四,  人民币升值。就在此次国事访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出历史新高。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国会演讲和财政部部长盖特纳都再次敦促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美国众、参两院部分议员也声称将在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再度提出人民币升值议题。一系列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引发关注。但由于汇率问题比较具有专业性,而且这个议题被持续聚焦所引发的疲劳感,参与讨论的人士较少,因此较少出现情绪化语言。在Twitter上,有关人民币升值的讨论在中文Twitter圈子中几乎没有形成气候,在英文Twitter圈子中也主要是一些主流媒体账户链接转发的原创性报道,互动性强的即时讨论同样少见。

第五,  接待规格问题。胡锦涛主席此次赴美,是第八次"胡奥会",也是多年以后,中国国家领导人再次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因此,接待规格问题在西方媒体和海外华文媒体中被广泛报道。这些报道中特别是中文报道,通过新浪微博用户的转发或直接改写,也引起较为热烈的讨论。但由于该话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新浪微博的相关讨论显得中规中矩。相对而言,Twitter上对此话题的跟进显得活泼很多,但严肃性不足,情绪化表达比较多。

第六,  人权问题。人权问题历来是中美两国外交中绕不开的话题。在胡锦涛主席赴美之前,美国驻华使馆专门邀请中国部分活跃的博客人士(比如@hecaitou@huyong等)进行对话,该对话在Twitter和新浪微博上都有现场直播,其中有关中国人权和政治制度的谈话引起较多转发和评论。随后,奥巴马在华府接待有关中国人士讨论中国人权问题的报道也再度引起微博上的讨论。鉴于人权问题的敏感和特殊性,Twitter上有关此项议题的讨论无论在范畴和讨论强度上都强于新浪微博,相关言论较为激进,其中较多讨论呼吁奥巴马就人权问题继续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

三类讨论者的身份及特征

为理解新浪微博和Twitter用户对上述六个方面话题讨论所形成的舆情动态,有必要对参与这些话题讨论的用户身份做初步的梳理。为梳理之清晰、便利,我们将上述用户做三类区分:新浪微博用户;Twitter中文圈活跃分子以及英文Twitter用户。

首先,就新浪微博用户来说。由于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属于重大时政新闻,相关话题的发起者往往是两类账户,其一是部分传统媒体的新浪官方账户,其二即为对新闻源较为敏感的媒体行业人士或相近行业人士。就第一类账户而言,这些传统媒体主要包括一些市场化属性较为明显、对新的社会化媒体手段应用较为敏感的报纸杂志,其中以财经类杂志最为凸显(譬如@财新网、@财经网、@环球企业家等),而传统党报整体上显得非常沉寂。同时,传统媒体还包括少量华文外媒(譬如@FT中文网等)也较为活跃;就第二类账户而言,媒体记者、专栏作者、报刊评论员等在倡导明星制的新浪微博平台上,往往有着数以万计的"粉丝",他们一旦参与讨论,极容易在一段时间之内形成强势的话语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浪微博的用户中,目前有不少人在同时使用Twitter,这部分用户的观点往往更为尖锐。他们通过技术手段在两个微博平台之间建立关联,或者手动将Twitter上的部分言论转发到新浪微博上来,在没有触犯新浪审核机制的前提下,它们都能够获得更大的转发量和更多的传播机会。这种用户身份特征造成了新浪微博上一个较为显见的现象:诸如胡锦涛对美进行国事访问这种重大时政新闻,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官方色彩浓厚的主流媒体为新闻源的讨论极少,这种反差对于舆论引导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就Twitter中文圈的活跃用户来说。根据某些Twitter第三方工具的非正式统计,以中文为表达语言的Twitter用户大约在20万以内,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由于Twitter目前从国内无法直接访问,Twitter中文圈的经常性用户数量远远少于注册人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小圈子"现象,极端、戏谑、嘲讽的口吻在有关胡锦涛主席访美的讨论中并不鲜见。事实上,在少量所谓"异议人士"的积极鼓动下,这种群体性言语极化现象在Twitter中文圈中一直存在。

第三,就Twitter英文圈的情况来看,胡锦涛访美的消息同样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不同于Twitter中文圈的是,发布相关信息的英文用户多是西方主流媒体的官方Twitter账户。我们知道,包括报纸在内的西方传统媒体参与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实验已经有一段时间,几乎绝大多数有影响的媒体都拥有Twitter帐号,根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0年8月,美国报纸共有387个 Twitter账号,这些帐号希望通过对新闻的分享、讨论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和读者粘度。从有关胡锦涛主席访美的英文tweet来看,针对这些传统媒体账户的直接互动并不频繁。相反,白宫官方帐号@whitehouse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官方帐号@BarackObama发布的相关信息能够引起更为热烈的反响和回应。这反应了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人性化特征,传统媒体倘若仅仅将其视为扩大自身内容影响的平台,往往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社会化媒体管理的应对策略

总结到目前为止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关于胡锦涛访美之行的网络舆情,可以发现,两个微博客平台在关注议题和讨论参与者身份特征方面既有一定的想连相通之处,也在某些层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区隔。

从新浪微博看,由于技术手段使得在两个开放平台之间打通联系成为可能,新浪微博和Twitter上的议题存在相互融合和对接的趋势,舆论引导和管控的成本较高,而两个微博平台用户存在一定的重合现象更进一步加大了舆论引导的压力。从Twitter看,到目前为止,新浪微博和Twitter(主要是Twitter中文圈)的主体用户气质、特征还存在较大差异。相对来说,新浪微博的用户身份更为多样、复杂,因此对议题的讨论整体上较容易走向中性;而Twitter中文圈一直存在非常明显的"圈子化"问题,对大多数议题的讨论都容易走向极端,涉及到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议题时尤其突出。另一方面,语言的隔阂使得有关中国议题的英文或其他语言的讨论很难在中文用户中引起普遍的响应。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的新闻通过英语、日语等twitter强势语言有海量的发布,但是真正引起中文用户注意和跟进的几乎没有。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发现,网民通过国内外的微博客平台共同塑造的舆情态势对政府的有序管理形成较大压力。对于这种强调个人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新型舆论平台,传统的管制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效。从有关胡锦涛访美这则重大时政新闻引发的讨论来看,政府部门尤其应该在三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机制或策略调整:

第一,积极鼓励传统主流媒体介入微博平台,而非自我圈地。这里的主流媒体,指的是政府一直希望能做大做强话语权的党报党刊。目前,已经有少量实力雄厚的中央级和省级媒体集团在组建自己的微博平台,以期积极利用新媒体,把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性。但从现实运作来看,这些良好的愿望未必能够转化成期待中的效果。无论是Twitter还是国内的新浪微博,微博平台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统一而不是平台越来越零碎。对于传统党媒而言,与其花费巨大的金钱和精力去搭建自己的平台,不如主动参与到目前已经几乎占据垄断地位的商业性微博平台,在恪守党媒强调的社会效益的同时,积极把握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主阵地"。前文提到,在新浪微博上,针对胡锦涛主席访美这一重大时政新闻,以新华社、人民日报为信源的讨论屈指可数,如果都不参与其中,舆论引导便无从谈起。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可考虑直接参与到微博对话中来。政府部门参与微博现在已不鲜见。微博平台的便利性能为网民所用,也能为政府所用,在采集民意方面,微博一直有着非常高的效率,这方面甚至已经出现了一些精彩的"官民"微博互动。2010年6月3日广州警方微博直播枪击案就是非常经典的案例。但总体看来,目前官方使用微博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新闻发布,而非真正沿循社会化媒体的特性,保持一种持续平等对话的姿态。我们知道,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个体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将人与媒体的关系实现从"信息中介"到"关系网络"的转换。从现实运作来看,部分曾经红火一时的政府部门微博帐号的更新频率甚至达不到一个月一次,其使用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 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从整体层面设计全新的舆论引导模式和媒体管理机制。以行政区域和国别为范畴的指令式舆论引导模式并不适应当今媒体发展的需要,这已经不是特别新鲜的看法。而在微博客平台兴起之后,这种态势显得更为紧迫。从目前来看,由美国互联网产业倡导的"开放式"技术理念已经在2010年席卷国内,无论是国内微博客领头羊新浪微博,还是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都已经将"开放"作为其技术开放的下一步方向。在"开放"理念的牵引下,以"堵"为特征的舆论管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以我们知道的Twitter为例,到目前为止,虽然Twitter官方站点处于被封锁状态,但是由于其技术开放性,目前能够登陆Twitter的第三方客户端数量不可胜数。可以预见,随着Twitter影响力在国内的进一步扩张,将有更多的用户通过第三方客户端直接使用Twitter的服务。

来源:http://www.newmediastudy.org/?p=330

英媒:中国共产党高层的恐惧

《国际先驱论坛版》周一(21日)刊登一篇评论,题为"中国共产党高层的恐惧"。

在前苏联鼎盛时期,南斯拉夫党内异见人士米洛凡·吉拉斯(Milovan
Djilas)曾把共产党领导层称为"新阶级",该阶级的权力并非基于拥有财富,而是对于国家所有财富的控制。

文章引述了一个关于勃列日涅夫的传说,说他带着出身贫寒的母亲参观他的住所,向她展示他收藏的大量外国豪华车、富丽堂皇的别墅以及精品美食,然后问他的母亲有什么感想,他母亲回答:"一切都非常好,但万一布尔什维克回来了怎么办?"

现在关于中国太子党的类似故事却已经不是传说,从毛泽东到胡锦涛的几代共产党领导人的子女,现在对于中国的国家财富已经不仅仅是控制,还加上拥有。

为什么拥有财富对于中共领导人来说那么重要?为什么那么多的中国领导人把子女送到国外读书?确定的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对中国的未来没有信心。

文章说,虽然3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持续放缓,还有许多对于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预测,但中国领导层对财富的拥有并不只是经济原因或贪婪,而是"政治对冲"。

把自己的财富转移到海外,让自己的子女到国外受教育,是中国统治阶层"新阶级"希望对冲政治危险的一种方法。根据中国自己的数据,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已有至少1200亿美元非法转移海外。

共产党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当年很有自信,因为他们不仅打赢了内战,把国民党赶到台湾岛上,还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严密的共产党统治体制,党牢牢掌控了军队。

但在60年之后的今天,除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还基本掌握在共产党中央手中之外,共产党高层的自信心却日益减弱,尽管目前党员人数已达8千万,但大多数人入党都是为了仕途,却不是理想。

现在中国各地每天都有大约500起反贪官的抗议示威活动发生,大多数被警方镇压了下去,但对于官员贪污国家资源和老百姓血汗钱的事实,最终会使所有目前忠诚于党和国家的公民醒悟,腐败已经到了统治阶级的高层。

文章说,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今年3月被免职,外界除了评论此案显示了中共高层权力斗争激烈之外,还因暴露出薄熙来家族的腐败,而引起公众对中国高层官员普遍贪腐的关注。

虽然北京当局尽最大努力消除因薄熙来事件引发的对中共的消极影响,但中国的"新阶级"成员仍然会担心,由于中共精英阶层贪腐现象的曝光,他们一定有"布尔什维克回来怎么办"的恐惧。
【摘自BBC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