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星期一

(法广) 何清涟:艾未未事件最大作用是让西方社会放弃幻想

作者 艾娃

中国著名艺术家维权人士艾未未在北京机场被拘捕后,引发国际间对中国人权现状的关注。多个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政府交涉,敦促中国当局停止任意拘押异议人士,但是都没有实时性的影响。六月二十二日晚,艾未未在被关押八十一天之后,中国当局却出人意料的让他交保释放,北京为何突然改变态度,获释后艾未未也与往常大胆直言的作风不同,对媒体保持沉默,令人关注,为此本台今天电话连线采访旅居美国的经济社会学者何清涟女士,请她谈谈对艾未未获释的看法。

法广:何女士,您好,北京突然改变态度将艾未未释放,您怎么看这件事?

何清涟: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中国政府重新启用当年和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套路---就是打人权牌。当初抓艾未未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一件事,我觉得北京还是仔细考量了艾未未的国际影响、和抓了艾未未以后,可能会有的国际反应,所以给艾未未预定的罪是一个可大可小、可轻可重的逃税罪。因为按照中国的法律,你补缴税款就可以不用判刑了,但他同时又为了搞臭艾未未,因为这次抓捕艾未未的目的,我觉得还不是要抓艾未未进去,判很重刑,他的目的是要打散艾未未的团队,消解艾未未的行动能力。所以他用的办法是将艾未未抓去,关几个月,同时也把他的团队成员抓了不少,关进去,然后用的是这么一个罪名,那么这个罪名,实际上,不是艾未未说在压力之下,同意补缴税款吗?那么他就被放出来了,但是还给将艾未未留了一个尾巴,这个尾巴就是说艾未未蓄意销毁会计凭证。销毁凭证,在法律上是要追究的事情,所以留了这么一个东西。

至于选择这个时间释放,我觉得有这样几个考虑:

第一呢,是过了所谓茉莉花革命的恐怖时期,就是对共产党来说没那么恐惧了,这是一点;

第二点,打散艾未未的团队、消减艾未未的行动能力,这个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第三个,我觉得有几个外交因素要考量,就是最近温家宝访问欧洲,为了欧洲之行顺利一点,需要有好的环境,不想面临很多欧洲记者询问艾未未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呢,在美国方面,今年它的外交关系也不算是很轻松,尽管中国已经多方表态:中国不会挑战美国,中国军队没有能力挑战美国、中国在近几十年内赶超美国是一个神话,这样的话已经说了很多遍,是通过戴秉国还有上将陈炳德,包括其他高层官员,不断的放出这个话来。

但是,最近还是发生了一件让中国政府很不爽的事,就是从2004年以来,在美国陆续上市的三百六十多家中国概念股,在美国已经成了财务欺诈的同义词,已经有几十家被停牌,一百三十多家被禁止交易,剩下的这些,据路透社消息,中国有关方面和这些公司正在想办法,不要受到这一百几十家的波及,希望还能够在美国继续生存下去;这些都是需要和美国这边好好谈的问题。

所以从中国政府方面来说,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宽松和缓一点的对外环境,那么打人字牌,他就想出这一招。因为以以往的经验,在克林顿时期,是每一次一紧张,就放一、两个异见人士,反正中国异见人士多,中国政府抓一下成本也不大,然后用来和西方讨价还价;后来是到布什政府时期,布什政府看穿这个把戏,不玩了,所以没有继续下去。这次艾未未抓了以后,引起这么大的国际反应,共产党就想出一个办法,这张牌可以在欧洲要这样,在美国又要求另外一种利益的,他就一牌多用,所以我觉得这次他就放了艾未未。

法广:以您来看,中国放艾未未还是打人权牌,主要跟经济利益有关?

何清涟:我觉得艾未未的事情是这样的:在国内呢,他是延续江泽民时代,政治问题非政治化来处理的手法,明明是因为持有批评政府的声音,但是非得说你犯了什么刑事罪,给你栽赃,什么生活作风、经济问题啦,这是共产党惯用的手法,对外是打人权牌。

法广:艾未未出来之后,和以往大胆直言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对媒体保持沉默,您怎么看?

何清涟:我觉得这个事情,只要对中国的监狱、司法制度有所了解,就应该理解。因为中国政府这些年来,根据他对高智晟、对法轮功的迫害,对已有的异议人士的迫害,根据透露出来的信息,几乎是越来越挑战人的精神承受底线、挑战人的肉体承受极限,几乎是闻所未闻的酷刑,国际社会都无法面对,就是很多人听了之后都不敢相信,但是确实是这样的;所以,艾未未暂时保持沉默,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艾未未毕竟不是神,他只是一个人,我想大家也会理解,作为人,他已经做了很多很多,这一点他过去也讲说过。希望十三亿中国人,每个人都承担自己的一份,这样他就可以不承受那么多。他跟记者也说过,记者也问他怕不怕?他说当然怕。我觉得他讲怕也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而是人的正常反应。在那个专制之下,说真的,我们都曾生活在恐惧中。就像我的话,曾生活在两年多,被日日夜夜监控的恐惧之中。非常理解他这种暂时沉默的考虑。因为对于他来说,过去这几个月,也是一场在生死边缘的考验,虽然说他知道自己可能不会死,他至少承受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

所以我觉得网上有些人也说的比较好。因为最近大家讨论的这个问题讨论的比较多,有人已经说过了:只要艾未未不说在监狱里受到人道待遇,管教对我非常善良、友好,中国是人性化的监狱,不说这些令人恶心的假话,他说艾未未保持沉默,不说什么,都可以理解。我觉得这也是网友根据过去一些人的表现,所设的一个底线。

我觉得这次艾未未事件最大的作用,就是让西方社会放弃了幻想,因为西方社会,对与那些正面挑战中国政府异议人士,他们可能是另外一种看法。但是他们比较欣赏艾未未,因为西方人性格中间有幽默的一面,用比较另类,用行为艺术的方式挑战中国政权,这种事情在西方经常发生的,比如用漫画丑化领导人,用调侃的语气批评政府,这是西方常常做的,大家一笑了之,没有人把它当回事,但是只有中国居然最后兴师动众,将艾未未折腾进监狱,折磨了这么久。所以他们才发现,中国政府不像他们想象的,这些年有所改变,还是那么专制,用各种手法剥夺本国人民人权,仍然是无所不用其极。

http://www.chinese.rfi.fr/%E4%B8%AD%E5%9B%BD/20110626-%E4%BD%95%E6%B8%85%E6%B6%9F%EF%BC%9A%E8%89%BE%E6%9C%AA%E6%9C%AA%E4%BA%8B%E4%BB%B6%E6%9C%80%E5%A4%A7%E4%BD%9C%E7%94%A8%E6%98%AF%E8%AE%A9%E8%A5%BF%E6%96%B9%E7%A4%BE%E4%BC%9A%E6%94%BE%E5%BC%83%E5%B9%BB%E6%83%B3

2011年6月17日星期五

韩少功谈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

    近日(2006年),韩少功接受美国《纽约时报》、法国《世界报》等媒体电话采访,谈对高行健获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
  高行健从八十年代起活跃于中国大陆文坛,九十年代主要在法国从事戏剧的写作和导演活动,可能不为中国年轻一辈读者了解。他是一位有成就的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值得我们祝贺。第一个要主要用中文写作的作家获诺贝尔奖,也表明中文写作正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有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一件好事。
  当然,文学评奖不是体育比赛,获诺贝尔奖并不相当于拿世界冠军,其他评奖机构完全可以作出另外的选择和评价,但这并不妨碍高行健的创作值得用授奖的方式给予鼓励。
  像大多数评奖一样,评定诺贝尔奖历来都难免政治因素介入其中。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从事改革和建设,不需要从任何机构领取政治指令。但人们即便不赞成诺贝尔奖所体现的政治倾向,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政治废文学。连周作人的作品眼下在中国都大量印刷发行并广受好评,为什么一个高行健就不可以接受呢?很多政治倾向与中国主流标准不符的外国作家在获得诺贝尔奖或其它奖以后,都在中国受到普遍的推介和尊敬,为什么一个同胞、一个华裔作家反而就不能受到同等的宽容和善待?
  高行健的文学创作获诺贝尔奖或其它奖都值得我们大家高兴。

2011年6月3日星期五

作为一个XX地方的人 常被人问道……

小明同学问:

作为一个西安人,被无数次问过:"在西安是不是很少有古董店?"我都说:"擦 一个农囗民随便在地里挖 都能挖出来古董!!!!!!!!"

作为一个甘肃人,被无数次问过:"甘肃是不是都是沙漠?" 我都说"啊是呢,我们家房子每天都在流沙中移动位置,每天出门带gps"

作为一个北囗京人

被无数次问过:你们这是不是是个人就能考上清华北大。我都说,是啊,北大保安都是北大的学生

作为一个青岛人 我给他们介绍海水浴场的"鲨鱼网"也就是防鲨网的时候 他们总会问 是不是真的有鲨鱼过来 能防住么

我总是淡定的说 只要你别带着血游进去就没事

要是真来一条 我们青岛人就要列队欢迎了

作为一个南京人

总是被问:你们南京人是不都特别恨日本人,是不是都不用日货,在你们南京公开讨论日本是不是会被打?

我总是说:是,我们每个南京人家里其实都藏有一具日本人的尸体。。。。

作为兰州人,经常有人在上网聊天的时候会问我,你们是不是骑着骆驼上学啊?

我总是说,是啊 ,我们这都是沙漠没有路的

然后他们追问,那是不是也没有电啊?

我会在电脑前问候他们全囗家以后在电脑上打:是啊,没有电哦,我这会用的都是风力发电的电脑—–

作为一个重庆人

总是被问:你们重庆吃的东西是不是每一样都有很多辣椒。

俺答曰:是,每一样东西都有很多辣椒,连TT里面都有辣椒。

作为一个山东人

总是被问:你们那里是不是整天吃煎饼卷大葱。

俺回答:嗯,地里种的全是大葱,一个大葱跟大梁似的~

为 一个山西人,被人无数次问过"你们那儿的人是不是都特别爱吃醋?"
问完还一脸娇羞的地解释:"你知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啊~~~"我通常会直接忽略后边这句诚肯地说:"我们山西人爱吃面啊!!吃面一定要就醋啊!!!"心情好
的时候还会扯:"我们那儿醋是黑色的哟~"然后问我问题的姐(哥)们就又娇羞了!!!是有多娇羞啊???

作为一个贵州人,被人无数次的问到

你们那儿是不是还没有解囗放啊?

我就说,是啊是啊,我们经常去遵义会囗议遗址去求政府解救贵州人民

作为一个内蒙人,被无数次的问过:"你们那到底解囗放没?"

我说:"等等,一会儿我杀完这波土囗匪再来回答你的问题。"

作为一个广东人

总是被问:你们广东人是不是特别喜欢吃狗肉猫肉什么都吃?

我总是会说:是的,我们天生飞的除了飞机,地上走的除了人,水里游的除了轮船和潜艇,什么多吃……

作为一个苏州人

总是被问:你们苏州人是不是都会唱昆曲?

我总会是说:是的,我们那边家家是演艺世家!!人人是去曲艺大师!!!!!!

作为一个研究生

我总是被问:你们研究生是不是都是书呆子啊。我总是会说:是的,我们研究生个个都是人际关系障碍者。做事眼高手低看不起学历低的,只会啃老,做梦毕业找个甩着两手拿钱的好工作。

作为一个研究生

总是被问:你们是不是每天都很闲的,只要帮导师找材料整理东西就有钱拿?是不是随便抄一下就可以发表论文搞学术?

我总是说:是的是的,我们都是烟酒生。

作为山西人,我总被问你们家那是不是煤多得不得了?人人都是煤老板阿?

我回答:是阿,你可不知道,别家小孩从小用塑料铲玩具车玩沙子,我们那小孩也玩,挖的是煤矿!我们那木有砖头,盖房子都用煤块。孩子上学都用拉煤火车送,不知谁家孩子用宝马接送,出名了,记者来采访,家长吊着心酸窘迫混着煤渣的泪说:俺家买不起火车,孩子你受苦了。

作为一个海南人,经常被人问你们那是不是出到只能坐船。。。

我很淡定的回答,对啊,有时候很危险,风浪大的时候会被海浪打到台囗湾岛,菲律宾,┐┐88的岛,很危险的。

作为一个四川人经常被问到

你们四川男的是不是很矮啊 女的是不是特别彪悍啊

我想说 是啊 是啊 我们这儿男的全不过2米 女的都是牛哄哄的彪悍嫂

让您贱笑了

作为一个长沙人,总是被问:"哇,你们那个湖南卫视啊… 你是不是去看过现场啊?有没有看那个快乐大本营啊?还有那个汪涵啊…"

我总是会说:"是啊,我捏过汪涵的脸,抱过何炅的腿,掐过谢娜的手,摸过欧弟的头,甚至还牵过达达小朋友的小小手…"

作为一个东北人,经常被人问你们那黑社囗会是不是很多?

我很淡定的说:对啊 我们那有事都给大哥打电囗话 ,110都是摆设。两个人走对脸一个眼神不对拔刀就开砍,我们那的民风是能动手尽量不说话

作为一个南昌人 经常被问 南昌是哪里 你们那里的人都喜欢天天吃粉吗?

我擦~ 南昌在中国! 是的我们爱吃粉! 我们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吃!

作为一个云南人,经常被问:你们那边是不是经常杀人啊?看不惯就砍一刀?

我回答:是的,前天我们寨子里一个老人随便骂了句脏话,被俩小年轻追出来砍了三十几刀,万幸,死了!!!!!!!!!!!!!!!!!!!!!!!!

还问,你们是不是高考加分挺多的?

我回答:加分?我们都不高考的,比赛骑马,谁跑的快谁上大学,第一名上北大清华,我考得差,就被分到你们这儿来了

作为一个内蒙人 我被无数人问过 你是不是天天睡蒙古包 我都说对啊而且每个人都会马头琴大家都骑马上学

作为一个呼伦贝尔儿.经常被人问起.

你们是不是都骑马

一般我都回答

对啊 我从小上学都骑马 有时候我爸出去放羊 我只能骑牛上学 要早起

就算现在回去 也都是下了飞机和火车再转骑马的

作为一个成都人

被人问过无数次:成都是不是有很多大熊猫啊

我说:对啊,成都这都不允许养狗的 只能养熊猫。傍晚你看见春熙路上一群人牵着大大小小的熊猫到处挪动

作为一个重庆人

总是被问:你们重庆吃的东西是不是每一样都有很多辣椒。

俺答曰:是,每一样东西都有很多辣椒,连TT里面都有辣椒。

回复————————–

朋友曾经去海南,当地饭馆听说是重庆的团,于是在每个菜上面浇老一层豆瓣,包括芙蓉蛋。。。。

作为一个河北人,常被人问:你们河北是不是管北囗京啊?

我说,是,华盛顿也归河北管。

作为一个东北人,被问无数次:你会不会说相声?你肯定会扭秧歌!

我说是的我说相声的时候老管不住自己一边蹦跶一边甩手绢儿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常被批囗评:你长得这么白不像东北的

我都回答:我在东北的时候从来不认为自己长得白因为我在我们那算长得黑的。

作为一个丹东人

被人无数次的问:你们离朝囗鲜那么近,有个一步跨能跨到朝鲜吧

我说:是啊,去一步跨蹦一下再蹦回来我就出国回来了,还不用签证护照,一袋大米换个朝鲜姑娘

为一个温州人,被人无数次问过"你们那边的人是不是特有钱?"

我说"嗯哪,我们那边连收废品的都是开着保时捷去收的。"

做为一个武汉的

都问 你们那女孩是不是都挺会骂人啊

我的回答是 是阿 每天都麻痹来麻痹去的…

作为一个四川的

都问:你们是不是吃饭每个菜都挺麻辣的呀

我说,我们顿顿饭都是辣椒炒花椒,花椒拌辣椒!!!

作为一个河南人经常被人问

你们那儿骗子很多吧

我说 大概是吧,你真囗相信我是河南的吗?

为一个新囗疆人,被人无数次问过"你们那边是不是骑马去上学?"

我说"yes,我们那里没有车位只有马位。马位,即停马位,英文horse parking place,指停马的地方,包括露天场所及室内场所。
马位按收费可以分为两种,免囗费马费和付费马位。

许多人员流动大、商业往来频繁的地方都会设有地上、地下的立体停马场以节省空间"

作为一个安徽人 总是被问 你们是不是都那么坏!!!

我说是的 我们都很坏~~~

作为一个杭州人,我总是被问到:你们是不是平常没事就在西湖边闲逛啊。各种逛。

我一般回答,是的,我们还在里面游泳呢。各种游泳。

还有就是:你看看你们杭州人,在西湖边随便开一家店不就有钱了么。

我一般回答:是的,可是杭州政囗府不让我开,不然我现在身价过亿了。

作为一个青海人,无数次的被问:你们那是不是都骑狼上学?

我只能无奈的回答:没办法..只有狼骑,没准路上遇到藏羚羊还能弄回去当晚饭..

作为一个中国人

总是被问

你们那里的人是不是都会武功

作为一个北京人,

总是被问

你怎么说话没有北囗京口音阿?

我总是说:你大囗爷!

作为一个福建人,总是被问到,你们不是能看到台湾啊?

我说,对,我们开门面对就是台囗湾海峡,我们出门不坐车,全坐船。

作为一个湖北人,表示神马都米有被问过

作为一个和德国人打交道的外语学生,

总是被问到:你们是不是有幸囗运曲奇(德国中餐馆卖的据说吃到里面有硬币就是幸囗运的饼干),你们是不是都会太极,你们是不是神马都被禁止了?

我总是说:幸囗运曲奇神马的都是浮云,太极神马的保安都会,禁止?没听说innernet嘛?

有些时候老外的理解力绝对的orz……

作为一个无锡人

经常被人问:你们无锡在神马地方 肿膜从来沒听说过有无锡这么个地方?

我回答:是啊 俺们无锡穷的叮当响 GDP 综合排名神马的全国倒数第三。俺们无锡就是长三角最中间那个污点~

作为一个武汉囗人,

无数次的被问你们那是不是每顿都吃热干面? 是不是热干面都有大拇指粗?

我说,是啊,还有腰粗的热干面

有时候被问你们那有出租车么,有公交车么,没有地铁吧没有轻轨吧,都是小平房吧,武昌改革开放没有哇?

我说,我们武汉囗人囗民还生活在水深火囗热中…

作为一个河南人,经常会被问到:你们那边是不是骗子很多啊?

是的,我们从生下来就得忽悠护囗士,否则都见不着亲妈

大街上除了交通信号灯什么都不能信,任何一个路人都可能是人贩子。随便跟买菜的小贩搭句话都能被讹走三千五千的。周末大家没事都出来比赛骗人,看谁被骗得光屁囗股跑回家。

作为一个西安人 经常被问到 你们那里是不是有遍地都是古物

我回答 是啊 你随便在地上捡个砖就是秦代的 捡个瓦就是汉代的

我们都不稀罕捡

作为一个广西人经常被问,你们那是不是山区都特别危险?

我说,是,晚上我们要背着驳壳枪围在一起燃篝火。

被问,你们那怎么受教育怎么高考怎么上大学?

我说,我们高考就是打靶,清华北大各种靶,打到哪个上哪个。

作为一个长沙人,常被问到是不是天天去快乐大本营现场啊, 我回答 是啊 而且台里的盒饭越来越难吃了啊

作为天津人,常被问你们是不是都特别爱狗不理包子

我就说是啊, 我们这女的丰胸都不垫硅胶直接往里面塞包子的。。。手囗感好~

作为一个江西人,时常会有人问我 "你们那是不是很多竹子啊?"

我回答说:"是啊.我们那都没有草地,都是在竹子上踢足球."

作为一个上海人

总是被问;你们那男的是不是都特娘们啊?

我回答:是啊。天天下了班要买菜烧饭还要给老婆洗内囗裤。

作为一个云南人经常被问,你们骑过大象吗,我说,恩哪,街上有大象出租车。 后来这崽子来云南玩还问,大象出租车在哪里。。。"

作为一个安徽人,经常被问,唉,你们安徽是不是好多当保姆的?

我说,是滴,我想当保姆都当不上,只好来上大学了。

转自:http://zhoudong1110.wordpress.com/

2011年3月18日星期五

RFI:面对利比亚困局,国际社会不应罢手

面对利比亚困局,国际社会不应罢手

摘要:"无论是道义上还是法理上,面对利比亚困局,文明社会都不应该就此罢手。国际社会一致的谴责与制裁也已经充分证明,'人权大于政权'。从某个角度讲,联合国就是"干涉内政"的,"不干涉内政"的思维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起码在面对如今的利比亚这一困局的时候是如此。"


网友惠稿
面对利比亚困局,国际社会不应罢手
惠稿网友:林明理
 

这几天,日本大地震的新闻热度似乎盖过了中东局势特别是利比亚局势的变化。日本地震灾难固然是该关注同情的,但利比亚反暴政民众的命运同样不该被忽视。

据有关报道,利比亚"强人"卡扎菲的军队已经向反抗力量占领的城市实行反攻了。在阿拉伯联盟也支持建立利比亚禁飞区的情况下,八国集团却决定不再支持建立禁飞区,安理会对是否军事干预也迟迟难以决断。这不能不让期望正义力量在利比亚取胜的世界各国民众为之捏一把汗。

众所周知,利比亚民众和平抗议的根本原因是独夫民贼卡扎菲攫取统治权力长达42年,并不断利用权力攫取财富,穷奢极欲,导致腐败猖獗、贫富悬殊,民众权益无法保障、不满无处发泄;利比亚的政府官员、军人、外交官纷纷倒戈,是因卡扎菲面对和平抗议民众,毫无反思妥协而不择手段暴力镇压,乃至动用雇佣军,采用飞机、坦克、机枪等重武器对付民众引起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一致的谴责与制裁,是针对卡扎菲的血腥残暴作出的;而反抗力量最终不得已采取武装反抗的方式,也是卡扎菲的顽固与残忍逼成的。卡扎菲继续无视国际社会的呼吁,对抗国际社会的呼吁与制裁,并继续对和平抗议民众,对班加西城的居民大开杀戒,那便是对整个文明社会的野蛮挑战。

利比亚局势的是非是如此明白,那么,全世界代表文明与正义的力量便不能听任卡扎菲继续为祸,特别是国际社会完全有能力对付卡扎菲这么一个人权恶棍的今天。

利比亚困局也再一次证明,在当今世界,虽然人类政治文明已经有相当大的发展,很多国家(地区)民众可以因不满"服务"而很方便地罢免官员或更换政府,但也有相当一些国家,由于专制力量极其强大与顽固,并由于它掌控了现代化的武器与高科技,强大的压制、恐吓、镇压之下,人民群众还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曾经的伊拉克、突尼斯、埃及,以及如今的利比亚,还有中东及其他一些国家就是鲜明的例子。这就需要国际社会,需要人类大家庭出手相助。

无论是道义上还是法理上,面对利比亚困局,文明社会都不应该就此罢手。国际社会一致的谴责与制裁也已经充分证明,"人权大于政权"。从某个角度讲,联合国就是"干涉内政"的,"不干涉内政"的思维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起码在面对如今的利比亚这一困局的时候是如此。

国际社会——联合国或北约——即便实行象征性的军事警告,或设立禁飞区,或象征性空袭,马上就能极大打击卡扎菲的气焰及其军队的信心。起码也应该像援助索马里、东帝汶、苏丹一样,派遣一支维和部队。

国际社会如果就此罢手,那就会助长卡扎菲这一(类)人权恶棍的嚣张气焰,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不择手段——你们自去"谴责""制裁"去吧,我自我行我素,你们能奈我何?等到卡扎菲军队攻下班加西,展开彻底的剿灭反抗者与血腥的镇压清洗——这在他完全做得出来——之后,那么国际社会的最佳相助时机就会错过。而这,将是人类正义事业极其悲哀的失败与政治文明的极其悲哀的倒退。
国际社会的犹豫与讨论似乎有一定道理,经过一定的程序再付诸行动,是一种慎重,贸然的军事介入确实会引发可能的另一不良后果,但是利比亚的局势发展已容不得犹豫与拖延。

时不我待,正如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刚刚声明的那样:"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正在迅速流逝"。在利比亚困局面前,国际社会、文明力量不能再让正义蒙羞,文明蒙羞了。

 

本台选刊网友来稿及网上时评类稿件。所刊文稿为一家之言,期望大家评头品足,也希望大家推荐稿件。摘选文稿以文明、理性、独立、多元为准则,本栏以此自励,并同大家共勉。

—法广编辑部

2011年3月4日星期五

毛语录

《红楼梦》我看了五遍,也没有受影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红楼梦》里阶级斗争很激烈,有好几十条人命。
——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1964.8.18

假如办十件事,九件是坏的,都登在报上,一定灭亡。那我就走,到农村去,率领农民推翻政府,你解放军不跟我走,我就找红军去。
——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1959.7.23)

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四百六十个儒,我们坑了四万六千个儒。我们镇反,还没有杀掉一些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吗?我与民主人士辨论过,你骂我们秦始皇,不对,我们超过秦始皇一百倍。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贯承认;可惜的是,你们说得不够,往往要我们加以补充。
——在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1958.5.8

中国知识分子有几种。工程技术人员接受社会主义要好一些。学理科的其次。学文科的最差。
——关于板田文章的谈话1964.8.24

一九五九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本来是搞工作的,后来出了彭德怀,说你操了我四十天娘,让我操二十天行不行?这一操,就被搅乱了,工作受到影响。
——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1962.9.24),《...思想万岁》一九六九年。

我曾经跟日本朋友谈过。他们说,很对不起,日本皇军侵略了中国。我说∶不!没有你们皇军侵略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就不能团结起来对付你们,中国共产党就夺取不了政权!
——接见日本社会党人士佐佐木更三、黑田寿男、细迫兼光等的谈话1964.7.10

毛"没有什么抱歉。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利益,使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没有你们的皇军,我们不可能夺取政权。这一点,我和你们有不同的意见,我们两个人有矛盾。"(众笑,会场活跃)。

毛∶"不要讲过去那一套了。日本的侵略也可以说是好事,帮了我们的大忙。请看,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同时,你们的垄断资本、军国主义也帮了我们的忙。日本人民成百万、成千万地絮起来。包括在中国打仗的一部份将军,他们现在变成我们的朋友了。"
——摘自《毛泽东思想万岁》,第533至534页。

国民经济的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基础工业是一个拳头,国防工业是一个拳头,农业是屁股┅┅稳产高产是相对的,去年河北大雨是老天爷下的,没有办法。天老爷真难当,下多了不是,下少了也不是。
——在计委领导小组汇报时的一些插话1964.5.11

屁有香臭,不能说苏联的屁都是香的。现在人家说臭,我们也跟着说臭。凡是适用的都要学,资本主义好的也应该学。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泽东思想万岁》1969年8月版,第三十七页。

事前要有准备,小会他神气大,大会他没办法。你要大民主,我就照你的办,有屁让他放,不放对我不利,放出来大家鉴别香臭。
——在省、市委书记会议上的插话--汇集(1957年1月),《...思想万岁》一九六九年八月版,第75页。

人同自然界作斗争,也有交换。如人吃东西,吸空气,但要拉屎拉尿,新陈代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大鱼的屎。重工业各部门之间也要等价换,远陆造机器要原料,就是粮食,机器就是他拉的屎。

——在郑州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3月5日),《毛泽东思想万岁》1967年版,第42页。

同志们,自己的责任都要分析一下,有屎拉出来,有屁放出来,肚子就舒服了。
——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7月23日),《毛泽东思想万岁》一九六九年八月版,第305页。

一九五八年

"粮食多了怎么办?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

"现在看来搞十几亿人口也不要紧,把地球上的人通通集中到中国来粮食也够用!将来我们要搞地球委员会,搞地球统一计划,哪里缺粮,我们就送给他!"

"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从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行共产主义,城市乡村一律叫公社,不叫工厂,大学、街道都办公社,如鞍钢叫鞍山公社,不叫工厂。"

"大城市要分散,乡村就是小城市,每个公社都将路修宽一点,可以落飞机,每个省都搞一二百架飞机,每个公社平均两架,大省自己搞飞机工厂。"

"过去不少的人认为工业高不可攀,神密得很,有很大的迷信。我也不懂工业,对工业也是一窍不通,可是我不相信工业就是高不可攀。我和几个管工业的谈过,开始不懂,过几年,也就懂了,有什么了不起!"

"赶超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为五年接近美国,七年超过美国这个目标而奋斗吧!"

"七亿人口搞七亿吨钢。三至七年之内建成一个工业大国。"

"民法和刑法那一类法律都不需要了。民法刑法那样多条谁记得了?一搞大跃进,就没时间犯法了。"

法律这东西没有也不行,但我们有我们这一套,还是马青天那一套好。……不能靠法律治理多数人,多数人要靠养成习惯。军队靠军法治人,治不了,实际是 1400 人的大会(指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治了人,民法刑法那样多条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韩非子是讲法治的,后来儒家是讲人治的。我们每个决议案都是法,开会也是法。治安条例也靠成了习惯才能遵守,成为社会舆论,都自觉了,就可以到共产主义了。我们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数,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开会有他们那一套,我们还是靠我们那一套。
——1958年8月21日下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

斯大林是我们最伟大的慈父与导师,我谨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名义庆祝斯大林同志的七十寿辰,祝福他的健康与长寿!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伟大的斯大林万岁!
——1949年12月21日在莫斯科庆祝斯大林70岁生日全球GC主义者大会上的讲话。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一致"
——1939年9月1日在《新华日报》上登载的访谈。

"庆祝斯大林同志的六十岁生日,这不是一件应景的事情。庆祝斯大林,这就是说,拥护他,拥护他的事业,拥护社会主义的胜利,拥护他给人类指示的方向。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
——1939年12月20日在延安公开讲话。

既然全国的总建设在一个时期内完全无望,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索性不谋总建设,索性分裂,去谋各省的分建设,二十二个行省叁特区两藩地合共二十七个地方,最好分为二十七个国。
——毛《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1920年9月3日的长沙《大公报》

中国的事,不是统一能够办得好的。...我现在主张二十年不谈中央政治,各省人用全力注意到自己的省,采省们罗主义,各省关上各省的大门,大门以外,一概不理。国庆是庆中华民国,我实在老不高兴他。特为趁这国庆,表示我一点反对统一的意见。
——毛《反对统一》,1920年10月10日发表于《大公报》

要允许学生上课看小说,要允许学生上课打磕睡,要爱护学生身体。教员要少讲,要让学生多看。我看你讲的这个学生,将来可能有所做为。他就敢星期六不叁加会,也敢星期日不按时返校。回去以后,你就告诉这学生,八、九点钟回校还太早,可以十一点、十二点再回去。
——和王海蓉同志的谈话1964.6.4

不要考试,考试干什么?一样不考才好呢!对于考试一概废除,搞个绝对化。
——招见首都红代会负责人的谈话(1968.7.28)

考试可以交头接耳,甚至冒名顶替。冒名顶替的也不过是照人家的抄一遍,我不会,你写了,我抄一遍,也可以有些心得。可以试点,要搞得活一些,不要搞得太死。
——中国新年谈话纪要(1964.2.13),《...思想万岁》一九六九年八月版第460页。

从前我在学校里是不守规矩的,只是以不开除为原则的。考试嘛,五、六十分以上,八十分以下,七十分为准。好几门学科我是不搞的,要搞有时没办法,有的考试我就交白卷,考几何我就画一个鸡蛋,这不是几何吗?因为是一笔,交卷最快。
——召见首都红代会负责人的谈话(1968.7.28)

武斗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打了仗有作战经验,第二个好处是暴露了坏人。┅┅再斗十年,地球照样转动,天也不会掉下来。
——召见首都红代会负责人的谈话(1968.7.28)

我才不怕打,一听打仗我就高兴,北京算什么打?无非冷兵器,开了几枪。四川才算打,双方都有几万人,有枪有炮,听说还有无线电。
——召见首都红代会负责人的谈话(1968.7.28)

勇敢分子也要利用一下嘛!我们开始打仗,靠那些流氓分子,他们不怕死。有一个时期军队要清洗流氓分子,我就不赞成。
——中央工作座谈会纪要(1964.12.2)

【来自阿波罗网站,未审校】

2011年3月2日星期三

网易强文:中国如何应对反华势力

成吨的人民币堆砌起来"友谊",在世界潮流面前不堪一击;中国大陆在国际上面临一个空前的说"不"时代,不是中国对世界说"不",而是世界对中国说"不"。

当中国的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国内人均收入却排名世界一百多位。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政府却与49个国家签署了免债议定书,免除到期债务374笔,并将继续免除13个国家对华到期无息贷款债务。官方还透露,2010年中国累计向120多个国家提供了经济技术援助,并向30 多个国际和区域组织提供了捐款。而2008年,中国免除46个国家400多亿债务;2009年,中国免除32个国家150笔债务;……

甘肃舟曲遭灾时,中央电视台在同一天新闻联播中播出了两则捐款新闻,一则是"为支持俄罗斯抗灾,我国将捐赠100万美元现金和价值2,000万人民币的物资",另一则是"甘肃舟曲缺乏饮用水和速食面,政府号召大家积极捐款"。相比之下,世界最富的美国对俄罗斯火灾捐款才5万美元,但对中国大陆持续多发的水灾捐了20万美元;美国对中俄的捐款总额,不到中国捐给俄罗斯的四分之一。对当权者一面在国内动员民众捐款、甚至强迫公务员捐款,一面动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在国际上摆阔显富的行为,国内民众反响非常强烈,被斥为"国际主义精神病"。

但这种"国际主义精神病"由来已久,从毛泽东时代就蔚然成风了。在文革之前,一个中小学生一学年的书费、学杂费只有3元,最发达的地区也不超过4 元,另外每人每年补贴6元午餐伙食费;读完初中共计9年,每人合计需要90元。每年6元午餐伙食费补贴,折合每天3分钱,当时两分钱可购买粗粮3两,一分钱可买时蔬0.5斤,足够中午饱餐一顿;但这在大多数贫困地区,6元已相当于农民大半年的人均收入。然而,中国当时每年援助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金钱,却达到 90亿人民币!正好可以资助一亿农村儿童读完初中。可是根据中共政府1980年的报告说,文革前中国大陆有一亿学生因为没钱而失学。

不过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金钱还是小巫见大巫。那时候,中国援助越南200亿人民币,援助朝鲜200亿人民币,援助非洲国家100多亿人民币。如果按照中国当时的人均最低生活费4元计算,这些钱可以让全中国百姓白吃白喝不干活,就能养活一年。

为此,毛泽东换来了亚非拉一些领导人的肉麻赞颂;什么"毛泽东是世界性的领导人,是鼓舞世界各地热爱自由和人类尊严的革命者"、"毛泽东是第三世界的榜样","永远是各国人民的抵抗和斗争的象征"等等阿谀之声不绝于耳;毛泽东也真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大救星"。为了马屁,就肆意挥撒中国百姓的血汗,将中国经济推向崩溃边缘,民不聊生。

如今,这种"精神病"有增无减。今年两会中,中央政府指出:中国实现全民免费医疗每年需花费1千6百亿元,目前中国不具备这个经济实力!今年西南五省大旱,6000万人受灾,损失200多亿,中央拨付旱灾救灾资金1.6亿元。为了赢得金正日的高兴,中国承诺援助朝鲜700亿;2009年,中国累计对朝鲜援助达8千亿元。

对朝鲜就援助8千亿,却没有1,600亿解决全国百姓的免费医疗。看看满街的下岗工人,看看贫苦的失学儿童,大陆当权者就是这样奴役国人,笼络"友邦"!

然而,这种用金钱维系的"友邦",没有一个不和中国大陆翻脸。

最早翻脸的是苏联。大陆执政党在建政前,跟在前苏联的后面亦步亦趋的战战兢兢;建政后更是把苏联尊为"老大哥",自己以小弟自居,但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之间的友好关系出现了破裂,后来更是因为一场著名的珍宝岛战役,彻底翻脸。第二个翻脸的"友邦",是越南。相比于把苏联称老大哥自称小弟的做法,越南开始是对中国称大哥,大陆则称越南为"同志加兄弟"。大陆把越南比作"同志加兄弟"的时候,越南还处在南北分裂的状态,类似现在的南北韩;北越想要统一南越,最后引入了美国的干涉,大陆出兵越南虽然不如出兵朝鲜那么高调坚决,但私底下的支援却也"很无私"。北越当时的领导人胡志明在中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称为"胡伯伯"。但随着北越统一了南越,"同志加兄弟"露出了青面獠牙,对中国反噬一口,1979年的时候,中国还被迫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大国被迫对小国进行"自卫反击",成为一个国际先例。第三个翻脸的"友邦"是最著名的日本。中日友好是依托于中美友好的次生友好,如果不是和美国改善关系于前,中日之间无所谓关系的正常化。但中日之间一经友好,很快就超过了中美友好,成为了新一个的中国超级友好国家。以"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新兄弟"出现的日本,给大陆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安慰;"一衣带水"成为日本友邦的专用名词。但是进入2000年之后,"一衣带水"的"水"出现了污染,先是中日两国在教科书问题上互相攻击,接着在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再起波澜,最终导致了钓鱼岛问题的针锋相对。虽然双方还没有兵戎相见,但双方却都在咬牙切齿。

如今的中国大陆"友邦",似乎只有用"鲜血凝固"起来的情谊而"弥足珍贵"的朝鲜了。不过,这"弥足珍贵"的友邦,却象一个市井泼皮,除了给中国惹祸,就是对中国耍赖。

有人说中国大陆的当权者真傻,用钱买气受。其实,统治者从来都不傻。无论是毛时代中国外援高达国家财政总支出的6.92%,名列世界榜首,还是最近中国在朝鲜、非洲大搞无偿贷款、巨额投资等,当局之所以这样处心积虑的做,都是为了在国际社会争得一席之地,以巩固其统治,以牺牲本国民众利益为代价,为其在联合国舞台上争取一点点话语权。中国权贵阶层需要在国际上豢养一帮小喽啰,为其生存危机壮胆吆喝;因此,官方的外援有着内在需求的必然性。

目前,大陆当权者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援助津巴布韦、苏丹、朝鲜等邪恶国家,正如世界银行所谴责的那样,中国的援助抵消了国际社会"以经贸促政改、以经援换人权"的努力。当权者以"不干涉内政"为藉口,在政治上充当这些腐败政权的代言人和所谓协调者,并以此为筹码,与民主社会讨价还价。

尽管这种金钱外交有些效果,比如联合国至今还没能通过任何谴责中国大陆人权状态的议案,但中国大陆纠集独裁国家组成灰色阵营,与文明世界分庭抗礼的做法,已经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效果也很快就显现了。2010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11.1%,应该是全球最高的;不过,同期中国大陆的"敌人" 增长得更快,有人在谈论对中国的"C型"包围圈,还有人在谈论亚洲版的北约,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像坏孩子弹弓上弹出的石子,今天弹到南海,明天弹到黄海,后天还会弹到东海,激起周围国家千重浪……。

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的三种模式:天朝时期的"朝贡模式",毛时代的"革命模式",和邓小平时代开创至现在集大成的"互惠模式"。按照前两个模式,中国少不了敌人,凡是"拒绝朝贡或拒绝认同中国革命的国家"都"可能是潜在的敌人"。互惠模式就不同,"它既是平等的,也是普适的":说它是平等的,因为它的基础是全球化时代的平等自由贸易,不是殖民主义时代的殖民与被殖民的不平等关系;说它是普适的,因为它不具有任何政治与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排他性,也不预设任何非经济的先决条件。这种现实主义模式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看成是高能加速器,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就像两束高速相遇的粒子,通过"热烈拥抱"而增加双方的能量。正是因为这种模式的巨大吸引力,中国才能史无前例地一次同时拥抱这样多的非洲国家。当然也热烈拥抱了其它几乎所有国家,包括美国和俄国。

可是,现在某些国家突然在中国的怀抱里动起了刀子。为什么?因为国家和个人一样,决定其决策的有两个基本模式,一是"后果模式",第二种是"身份模式"。"后果模式",类似经济人模式,就是利益最大化模式,当人们按后果模式做决定前,要掂量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评估它们的价值,然后选择能带来最大利益的方法。"身份模式"则不同,为了确认自己的身份,不计后果。210年3 月以后至今,中国大陆为了袒护"血盟兄弟"朝鲜,将自己逼离了"后果模式",进入"身份模式"轨道。在此事件上,中国大陆的作为,已经不考虑国家利益,而考虑的是国家身份。30年来国家身份的战略模糊,被朝鲜牌的显影液显影了。中国大陆在这次事件中,彰显了自己的身份,让人进一步看清了真面目,所以周边国家突然在中国的怀抱里动起了刀子。

所以,世界上的"反华势力"突然多了,几乎到处都是。

对此,其实大陆高层和中国社会底层都看得非常清楚了。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有部份中国人似乎出自"本能",拒绝接受这个社会现实,充当睁眼瞎。近一个月来,中日钓鱼岛事件沸沸扬扬,国际社会没有一个国家表示支持中国。凤凰名博杨恒均先生说,"如果就事论事,这次钓鱼岛事件主要责任在日本,有争议的岛屿,已然被你霸占,却还要进一步宣示 '主权',逮捕我船长,实在欺人太甚。可是,这样一起是非分明的国际事件,当中国需要国际上'人心'支持的时候,你看到200多个国家,几十亿人,有几个站出来为中国说过一句话?这种情况,中国学者,以及中共当局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这是很罕见的现象。想一想,怎么会走到今天的?奥运会插遍各大洲的五星红旗在哪里?中国崛起的豪言壮语换来了什么?成吨成顿的人民币堆砌起来大外宣,得到了这样的回报?"

他说,十几年前,当和我同龄的那几个人还没有拼凑出《中国可以说"不"》的时候,我就在共和国最前沿的阵地上对西方列强说"不"。这些年下来猛然发现,原来我们除了对普世价值,对先进的价值理念与政治制度坚持"绝不"之外,我们的一切都西化了:你还能找到一块不是按照西方发展模式建设起来的中国土地?连电视里吸引了亿万中国青年人的电视节目,几乎都是从西方五六年前的老节目改头换面全盘引进的……。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这一切引进本来无可厚非,可恰恰是我们对支配与指引这些物质的价值观与政治制度说了"绝不",结果让这些东西在中国都一个一个地走样了,弄得面目全非,我们认不出,世界也认不出—— 这个时候,还有极少数愚弄人的掌权者在那里有气无力地主张说"不",但谁都听得懂,他们只是不想放弃手里的绝对权力……。

如今,"海外反华势力"这个概念,虽已深深的印在了中国人的心中,但是"海外反华势力"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反华"?却没有几个中国人能够说清楚。它就象一段梦魇,被既得利益集团制造出来,几十年来牢牢的植入中国人的头脑中,让人恐惧,让人仇恨,但是又没有人真正的知道为什么要恐惧,为什么要仇恨。而教科书和报刊资料中,也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给它一个完整的、清楚的解释。其实,所谓"反华势力"的概念,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从来没有过,而是既得利益集团当权之后刻意制造出来的,并故意混淆概念,把全世界对"共产主义"这个幽灵的反对,故意说成是对中国的反对,挑动民族情绪。

为了让中国人盲目维护既得利益集团,而不倾向于自由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就制造一个"反华势力"的名词,然后几十年来不断的通过歪理和谎言强化这个概念。其目的就是欺骗人民,在人们心目中制造一种中华民族和国际社会的对立,让中国人从内心自觉的不接受其它国家的自由理念,不接受西方社会对中国人权的关注,不认同全世界对既得利益集团暴政的谴责,从而使政权得以苟延残喘。

然而,当中国大陆民生凋敝、人权不保,"海外反华势力"的猖獗,就再也得不到老百姓的一致抵抗。正如大陆高调"保钓"中有老百姓悲愤地说:"现在我们是生活无着落,土地都被他们抢夺光了,可以说是没有立锥之地了,作为一个公民,你没有家了,哪来的国?我们这些被压迫的、被奴役的农民,我们的国家在哪里呢?!"美国军舰在南海军演的时候,网上居然出现大量"何时到中南海军演"的呼声。

事实说明,成吨成顿的人民币堆砌起来"友谊",在世界潮流面前不堪一击;中国大陆在国际上面临一个空前的说"不"时代,不是中国对世界说"不",而是世界对中国说"不"。而互联网的发达,使得国内民众不断觉醒,再多的"五毛"也无法改变这个现实。现在执政党和政府如不再加速推进以民主、人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改革,恐怕真会应验温家宝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本文在网易出现一小时就消失了,所以没有版权】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四·二六社论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在悼念胡耀邦同志逝世的活动中,广大共产党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和青年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哀思,并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在悼念活动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情况。极少数人借机制造谣言,指名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蛊惑群众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中南海新华门;甚至还有人喊出了打倒共产党等反动口号;在西安、长沙发生了一些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的严重事件。

  考虑到广大群众的悲痛心情,对于青年学生感情激动时某些不妥当的言行,党和政府采取了容忍和克制态度。在二十二日胡耀邦同志追悼大会召开前,对于先期到达天安门广场的一些学生并没有按照惯例清场,而是要求他们遵守纪律,共同追悼胡耀邦同志。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保证了追悼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但是,在追悼大会后,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继续利用青年学生悼念胡耀邦同志的心情,制造种种谣言,蛊惑人心,利用大小字报污蔑、谩骂、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公然违反宪法,鼓动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一部分高等学校中成立非法组织,向学生会"夺权",有的甚至抢占学校广播室;在有的高等学校中鼓动学生罢课、教师罢教,甚至强行阻止同学上课;盗用工人组织的名义,散发反动传单;并且四处串联,企图制造更大的事端。

  这些事实表明,极少数人不是在进行悼念胡耀邦同志的活动,不是为了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也不是有些不满发发牢骚。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号破坏民主法制,其目的是要搞散人心,捣乱全国,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如果对这场动乱姑息纵容,听之任之,将会出现严重的混乱局面,全国人民,包括广大青年学生所希望的改革开放,治理整顿,建设发展,控制物价,改善生活,反对腐败现象,建设民主与法制,都将化为泡影;甚至十年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都可能丧失殆尽,全民族振兴中华的宏伟愿望也难以实现。一个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中国,将变为一个动乱不安的没有前途的中国。

  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团结起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坚决维护得来不易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维护宪法,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决不允许成立任何非法组织;对以任何借口侵犯合法学生组织权益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对蓄意造谣进行诬陷者,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禁止非法游行示威,禁止到工厂、农村、学校进行串联;对于搞打、砸、抢、烧的人要依法制裁;要保护学生上课学习的正当权利。广大同学真诚地希望消除腐败,推进民主,这也是党和政府的要求,这些要求只能在党的领导下,加强治理整顿,积极推进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来实现。

  全党同志、全国人民必须清醒地认识别,不坚决地制止这场动乱,将国无宁日。这场斗争事关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成败,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和全国人民要明辨是非,积极行动起来,为坚决、迅速地制止这场动乱而斗争!

——人民日报》1989年4月26日社论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又称"四·二六社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人民日报》于1989年4月26日在头版头条刊发的社论,内容针对之前全国各地学生因悼念中共总书记胡耀邦而发展出来的学生游行活动进行了批评,并将学生活动定性为动乱。

这篇社论是由国务院总理李鹏下令,胡启立组织,曾建徽执笔起草,社论的大部分内容得到邓小平的支持。1989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邓小平的看法通报赵紫阳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等。李鹏还要求胡启立负责,由曾建徽起草《人民日报》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后称"四·二六社论"),当晚就在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全文。社论称,"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学生制造混乱,"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要充分认识这场斗争的严重性,团结起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社论发表第二天,在上海担任市委书记的江泽民以市委的名义召开万人基层党员干部大会,要求党员群众认真学习四·二六社论精神,制止动乱;北京也召开万人基层党员干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发表讲话,称要维护首都社会稳定,批评学生是在搞"文革",是制造动乱。

四·二六社论的发表在基层引起反弹,很多人对将事件定性为"动乱"表示不满,很多大学党委组织报告中也有不满,称社论的发表在学生中有很大抵触情绪。

有人认为,四二六社论中的部分观点是引发六四学潮的直接原因,若没有四二六社论,学生不会走向极端并给予当局镇压的口实。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撕裂的刘晓波 (上)、(下)

撕裂的刘晓波 (上)
曹长青 

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之后,有欢呼,也有争议。由于相当一部分争议涉及原则理念和人格尊严,所以是很值得探讨的。本文的评论涉及以下十二个问题∶

一、对共产专制的认识
二、对知识分子角色的认知
三、关于"和平、理性、非暴力"
四、关于"四君子绝食"和"我没有敌人"
五、关于《最后的陈述》
六、关于"悔过书"
七、关于"天安门清场时没杀人"
八、关于《零八宪章》
九、关于回国
十、关于"个人主义"
十一、关于三百年殖民地和台湾
十二、关于人格统一性

现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镁光灯闪完了,那阵关于诺贝尔奖的发烧也降温了,但中国人自己对刘晓波问题的讨论大概不会结束。为什么中国人自己?因为我无法想象外国人能弄明白刘晓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阵子不时想起杀妻后自杀的中国诗人顾城那句话∶"老外哪儿懂咱中国人呵。"我甚至感觉,如果刘晓波的《末日幸存者的独白》(以下简称《独白》)翻成外文了,也不会有几个外国人真看得懂。在西方住久了,真是越来越感叹,中国人的确是颇有自己的"特色",我从未在西方的"人物们"中见识过类似刘晓波的例子。

刘晓波被捕后,我写过两篇文章对他的观点和行为提出异议("刘晓波的谏言路走得通吗?""刘晓波最后陈述的争议"),却没想发表关于他的更深一层的思考。现在刘晓波虽仍在坐牢,但他不仅有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巨大保护伞,成了"贵族囚犯",也成了中国民运的代表和象征性人物,所以对刘晓波的讨论,就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了。

我曾相当地欣赏过刘晓波,欣赏的是带着个人主义气息和独立思考精神冲进文坛的那匹黑马。四分之一的世纪过去了,今天刘晓波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我却不仅找不到当年那个令我欣赏和期待的刘晓波,甚至怀疑当年的对他的认知了。

坦率地说,在偌大的中国,任何一个其他人扮演了刘晓波的角色,我都可以理解。但刘晓波今天成了"温和派、妥协派"的代表人物,成了一个群体的"头儿",一个团伙的"首领",更写出《最后的陈述》那种文字,我除了目瞪口呆,没有更准确的词形容。这不是夸张,而是有着相当清晰的背景和原因。

和刘晓波最早的一面之交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念书,跑到北京去看西单民主墙运动;在回哈尔滨途中,因想跟吉林大学"赤子心诗社"交流在北京的见闻,所以在长春停留,在吉大中文系男生宿舍兴奋地描述了西单民主墙、民刊的兴起,以及魏京生的法庭辩护等等。当时刘晓波在场。几年前他在自由亚洲电台忆往时,谈起当年听我描述民主墙时的兴奋,但那时我对他没什么特别的印象。

●对共产专制的认识

我对刘晓波的欣赏,始于1986年读到他那篇"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在评论界对新时期文学、伤痕文学的一片歌颂之声中,在"文学批评"整个成为"文学吹捧"的现状下,刘晓波尖刻、毫不留情地一顿痛批,不仅令人耳目一新,甚至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该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个观点∶中国文学缺乏荒诞感,中国作家"生活在荒诞中却没有荒诞意识"。该文在其他报刊发不出来,但在我们《深圳青年报》发表之后,引起轰动,一匹黑马登上文坛。

当时他不仅在文学思考上独树一帜,而且从他的"在地狱入口处"、"人类之梦"、《选择的批判》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马克思主义、对专制的认识也超过我当时了解到的其他同代人,对人生也在尝试更深一层的哲学思考。虽然今天看来他的许多想法只是当年那个特定时空下的产物,但那种要挣脱群体思维框架的努力,颇令人欣赏。

记得大约是在1987年夏天,刘晓波带着(他当时的)妻子陶力到深圳看病,我和几个他在深圳的吉大同学接待。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一伙人在一家东北馆子聚会,痛骂一顿共产党之后,晓波用中央电视台播音员报导毛泽东死亡的调子,宣布"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死亡",并带头给共产党唱哀乐。那顿饭,因那一顿哀乐而非常开心。当时的刘晓波(起码给我的感觉是)已经完全站在了跟共产党势不两立的对立面。那年夏天,我们也曾一起去拜访刚刚被开除了党籍的方励之,虽然那时的刘晓波已经不买被共产党赶出来的人的账了,哪怕他们是批评现体制的;也就是说,刘晓波当时的想法已经是体制外了,尽管可能并不太清晰。

后来在香港《开放》杂志(当时叫《解放》)上读到了他的"混世魔王毛泽东",对他的彻底否定毛、否定专制制度十分认同和欣赏,认为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鲜见的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

尽管当时我已感觉到他身上有些"匪气"(或说痞气),但在那个被禁锢了几十年之后刚刚开始松动的年代,对叛逆的欣赏,远超过了对匪气的那一丝不舒服感,甚至认为他是故意那么"整"的。许多年之后才意识到,那种匪气,不仅是他的一个外在表现,也是他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以后对他的了解是在美国了。1988年我来到美国,他去了挪威,后也转到美国。89年4月天安门学生运动爆发之前,我在洛杉矶,晓波从纽约打电话约我过去,说要开一个"刘宾雁现象研讨会",主要目的是批判以刘宾雁为代表的"第二种忠诚"和那些寄望党内改革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他提出了知识分子要在精神上"跟党断奶"。他当时还谈到希望我跟他一起编辑《中国之春》(回头来看,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那本争得打破头的杂志,哪轮到连"中国民联"成员都不是的我们去办)。

我飞到纽约,和刘晓波一起住在《中国之春》主编胡平家的客厅里,一直到他回国参加八九民运。这期间,由于爆发了学运,大家整天关注、讨论的是北京的发展,所以关于"第二种忠诚"的讨论会就没开成。

胡耀邦去世后,国内知识界对胡一片赞美,好像他就是改革的救星,民主的代表。为此刘晓波在纽约《世界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胡耀邦逝世现象省思"的文章,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胡耀邦那种臣民对君王般的崇拜和依赖,那种感激"皇恩浩荡"的卑贱;他尤其抨击了知识界在热捧胡耀邦这种开明皇帝的同时,却冷淡仍在监狱中的魏京生;他更明确提出,我们到底是要魏京生,还是要胡耀邦?毫无疑问,他高度肯定了魏京生所代表的民间正面抗争的价值。我对他那篇文章记忆深刻,因为当时一起讨论过这些问题,我也在《中国之春》发表了一篇类似观点的文章。 

正因为刘晓波曾有这样的基点,而且据我所知,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分子要跟党"断奶"这种说法的。而且早在"混世魔王毛泽东"里他就写道∶"无论怎样,专制还是专制,它决不会因为独裁的开明而变成民主制┅┅在政治上不能从一党独裁内部寻找力量来反一党独裁"。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成了递状子请求"修宪"(等于是需要和党妈妈合作中国才能改变)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对这种变化,我怎么能不看得一个楞、一个楞的。

更荒唐的是,六四之后,在《独白》里,居然是刘晓波批评八九民运"中断了执政党走向民主化的渐进的自我改造的过程,使中国发生了全面倒退",以至他曾要批判的"第二种忠诚"的刘宾雁都愤怒地撰文斥责刘晓波"成了中共和中国现状的辩护士。在这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轨迹中能够找到什么始终一贯的东西吗?"

支持党内改革派,在中国从来都大有人在,我不否认他们的作用。但那不是刘晓波的角色。许多人认同《零八宪章》的调子,我当然也能理解;唯有刘晓波,让我不可思议。在中国文人那个圈子里,鲜少有人像刘晓波那么早就写出了对这个问题的清醒认知。如此"回旋"(二声、四声,东北话,大倒退),我实在无解。对共产专制本质的认识,只有到位不到位,却不可能认清了之后,又胡涂到背过气儿去。这不可能像对看不见的上帝,可以今天相信有,明天确信无。

事实上,如果刘晓波今天个人署名的文章也统统换成《零八宪章》的调子了,我也可以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但他直到08年入狱前,个人署名的文章,仍是否定党内改革的路子的。而且在《零八宪章》签署者中,你找不到第二个,二十多年来一路写那些迎面痛击共产专制的文章。但他主导的《零八宪章》却被公认是"温和、妥协、合作"的代表作,"它给当权者、甚至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屠夫们亦留出了充足的'地步',许多段落几乎就是设身处地站在当权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余杰语)《零八宪章》或许对某些人有意义,但那是别人探讨的事情。

我只谈刘晓波,因为他不一样。他也不像有些人,对这些角色的区别也不是很清楚——反正都是"要民主"就是了。刘晓波二十多年前就很清楚了,知识分子面对专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他对中国文人习惯依靠皇权改革的思路是相当蔑视、痛斥的。而且,他入狱前的最新著作就叫做《未来的自由中国在民间》,是否定体制内改革的;就这本书接受BBC采访时,他还明确表示,"过去无论是国内精英也好还是国外媒体也好,都非常关注中共政权,就是关注它出台什么样的改革措施。但是,从我自己的观察来讲,事实上,中国的所有这些推动改革的真正动力,是在大陆的民间社会。" 

刚说完这话,他就去谏言中共"出台"新政策了。这刘晓波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呢?一手举矛,一手执盾的?需要哪个出哪个?一方面撰文讲话否认体制内,一方面又想得到所谓党内改革派和开明知识分子的认可,成为那个圈子里的一个"人物",所以不能"激进",要"温和、妥协、讲究策略"。于是就出现了"两个刘晓波"∶一个站在专制对立面的、痛斥独裁的刘晓波;一个热衷于一次次给皇权上书、欲做谋士、谏士的刘晓波。"甚至站在中共的立场上、以它自己的利害得失来考察政治改革。"(程映虹语)我经常不得不相信,刘晓波在说哪边的话的时候,都是非常真诚的。

如果刘晓波是经过了二十多年后,思想有变化,开始相信要依靠体制内改革,也不是不可理解。但他06年的时候又重发了"混世魔王毛泽东"一文,等于坚持和重申他二十年前的观点∶中国"决不会因为独裁的开明而变成民主制┅┅在政治上不能从一党独裁内部寻找力量来反一党独裁"。

在中国(或任何独裁国家的)民主运动中,当然都会有体制内改革派,我在此无意评论他们的道理或对错,只是想说,刘晓波成为他们的一员,更成为他们的代表人物,实在是滑稽透顶的事。如果他真相信体制内,那他就是扇自己文章的耳光;如果他真相信民间,那这种"上谏"又是为哪般?为"弄出点动静"而作秀?还是指望在最小程度失去的情况下,获得名利的最大公约数?

从胡耀邦死到今天,体制外、体制内改革一直都是两派,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当然不同。但绝大多数人,都有他们思维的统一性。比如戴晴。她二十年前就认为学潮打断了邓小平的开放改革步伐,而且多年来一直坚持这种观点,所以她今天推崇刘晓波有其一脉相承的思路(她当年应该是对"激进的"刘晓波不齿的)。但刘晓波不同,他在"胡耀邦逝世现象的省思"中,不仅否定了知识界对胡耀邦式人物的过高评价,更完全不把中国的民主进程寄望于党内改革派。

但几年后,他在《独白》和"我们被我们的正义击倒"一文中又持和戴晴同样的观点了∶八九民运"中断了执政党走向民主化的渐进的自我改造的过程,使中国发生了全面倒退"。如果这个和他89年在纽约发表的文章完全相悖的观点,是他在八九之后的思想改变,他要借《独白》忏悔的话,那最起码,他应该首先痛悔、痛斥自己去参加这场让中国"倒退"的运动,并成为运动的主角之一。但《独白》的诸多自我批判中,并没有这一项。

其他人推动中共体制内改革、政治协商等等,我同样不认同,但可以理解。在八九民运中,戴晴、王军涛等人是努力在学生和中共高层人士之间做说客,希望调节缓和,这和他们历来寄望体制内改革的观点有统一性。你看所有那些仍然对党内改革抱有希望的人们,哪一个写过刘晓波那种把共产党骂到狗血喷头、连祖坟都掘了的文章?哪有一个像他那样讴歌那些对专制持"绝对反抗姿态"的英雄们的?

回头来看,刘晓波的撕裂,其实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他可以几个月前在香港和美国发表要推翻独裁的文章,几个月后在北京,说"打倒共产党"是不民主的口号,他没有敌人。如此迅速的思想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人格撕裂吗?以刘晓波文章中对共产专制的痛恨,他应该是对有人敢在北京喊出"打倒共产党"这个口号敬佩和欣赏的。

●对知识分子角色的认知

如果刘晓波真的是思想发生了变化,那他后来就不会继续写那一大堆对共产专制批判性丝毫不亚于88年在香港、89年初在美国发表的那种言论。但二十多年后,刘晓波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种自相矛盾的原点。事实上,这二十多年来,他在许多事情上都表现了这种自我的矛盾性。这令我无法不想起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人持续一种行为,就塑造一种品行。(Men acquire a particular quality by constantly acting in a particular way.) 

今天,刘晓波在个人署名的文章里清清楚楚共产党无可救药的本质,却在组织"集体活动"时承认那个党的"可塑性",这不合逻辑!如果喊民间抗争的也是你,去跪下求党的也是你,这不就像唱木偶布袋戏,左手举个小人,右手举个小人,俩人闹着玩吧。思想和人格统一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同时扮演各种矛盾的角色。

别人签那种"给共产党留足够余地"的名,组织这类集体活动,我不会多评论。但刘晓波另当别论!余杰撰文说刘晓波是把政论家和人权活动家两个角色融合得最好的人。"能够与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和各类活动人士都有良好的互动和密切的联系的,除了刘晓波之外,偌大的中国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选来。"这话真是道破刘晓波的天机。

孰不知,这是两个完全不可同时都扮演好的角色。优秀的政论家绝不可在理念上妥协、打折扣;他靠鲜明的观点,凝聚理念的人心;而成gong的活动家(类似政治家)则需要有所妥协,圆滑,他靠摆平各类人际关系,得到权力的最大公约数。而把这两个角色放到一个人身上,必定是哪个都演不好。刘晓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政论家,刘晓波那些在理念上妥协、自我矛盾、甚至黑白颠倒的言论,已经在异议人士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弹。作为活动家,他和所谓"激进"的维权人士之间,以及独立笔会内部等,有一大堆摆不平、处理不好的人际和金钱关系。

一个曾有个体意识,推崇个人主义精神的人,一个曾经"厌恶中国文化界拉帮结伙的群体意识,采取只看作品不见人的方式"的刘晓波,现在抢着要成为一个团伙的头儿(它可以是有形的"独立笔会"之类,也可以是无形的"牵头人"之类),还拉帮结伙,形成利益小团体,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连基本的方寸都守不住。对此,我无法不刮目相看。他自相矛盾的言行冲突太典型了。

我相信刘晓波反抗极权的理念追求是清晰的。但上述那些思想分裂、人格不统一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除了寻求获得个人名声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我找不到第二种解释。但追求个人名利并不是我要非议之处,我想指出的是,如果要把个人名声和利益的追求,摆在高于理念追求、高于原则方寸的位置上的话,走余秋雨、王蒙等人的路,岂不更舒服太多了?刘晓波有足够的智商在那条路上走得有模有样,何苦去踏这条艰难的异议分子之路? 

刘晓波还多次批评知识分子"只动口而不动手的软骨症。"事实上,只动口不动手根本不是软骨症,知识分子的责任本来就是用无形的思想战胜有形的刀枪。作为思想者,并不是一定要赤膊上阵拼刺刀才是英雄(一打就趴下就更别提了),而是在自己的观点被敌意包围的时候,仍能够坚持住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理念。

你是吹号角的,你的责任就要把号角吹得清晰、响亮,吹出振奋的士气,吹出必胜的信念。而号手扔了号角去冲锋陷阵,一枪就被打死,那根本不是英雄(有种你别倒下)。而坚守号角的职责,哪怕只剩自己一个人,仍继续吹响昂扬的冲锋号,仍对最后的胜利坚信不移!这,才是我要脱帽致敬的英雄。

如果号手一看对方阵势强大,吓得手发软,腿发抖、气发虚,把冲锋号吹走了调,吹成了哀乐,那就完全可能——甚至是注定——把一场必胜的战役打得一败涂地。那,才是不可原谅的罪过!

●关于"和平、理性、非暴力"

所谓"和平、理性、非暴力"是自甘地以来宗教家们和西方左派热衷的口号。左派们对邪恶从来都认识不清,于是"和平理性非暴力"成了最"高级"的旗帜。甘地和马丁路德金能成,完全是由于面对民主政府。而面对独裁政权的,喊这种口号,纯属唱毫无积极意义的高调。为什么?因为在专制国家,从来都不存在人民对暴政实行暴力的问题;这么喊,除了削弱人民反抗独裁的凝聚力,什么作用都没有。埃及人民没有喊这种口号,而且抗议运动一开始就把执政党总部烧了。他们喊的是"穆巴拉克下台!""我恨穆巴拉克!"

我不知道刘晓波从什么时候开始"整"和平理性非暴力的"景"了。他当然也可以喊这些口号,但起码应该有个思想上的统一性。

例如,达赖喇嘛、图图大主教等宗教领袖都是主张"和平理性非暴力"的,他们也都反对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哈维尔不反战,也没听他喊"和平理性非暴力",所以,在人格上,他们都有统一性。在经济理念上,喊"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宗教家们都左倾,满脑子均贫富思想。达赖喇嘛至今宣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和平理性非暴力也没有任何效果,但他的观点是统一的。

刘晓波则不同。在支持西方右翼、推崇资本主义、抨击西方左派、支持伊拉克战争上,刘晓波和我观点完全一致,简直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不仅自己撰文热烈支持美国的伊拉克战争,也非常认同我的多篇支持伊战的文章。过去这些年我们很少联系,在鲜有的几次通话中,他都是说我的什么什么文章写得好;尤其是那次关于伊战,他说把我的"打一场摧毁专制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给刘霞念了一遍。我当时挺感动(这年头哪还有人朗读文章呵),更为有晓波这样思想上的共鸣者而高兴。

今天我在想,如果诺奖委员会(包括那个发奖时落泪的主席),知道刘晓波支持西方右派观点,推崇资本主义,尤其是支持他们痛恨的、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甚至对我那篇"极右"的"反动"文章推崇到给自己的妻子朗诵一遍的程度,那么即使刘晓波被判无期徒刑,他们也绝不会把诺贝尔和平奖发给他。

但如果刘晓波在西方左右派问题上持真正的右派理念,如果他人格统一的话,他就绝不会去跟着西方左派空喊"和平理性非暴力"这种占据道德高地的、政治正确的、却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实践上行不通的乌托邦口号,更不会矫情做作到喊"我没有敌人"!也没少骂西方左派虚伪的刘晓波,居然说起连宗教家都说不出口的话,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心理平衡的。

刘晓波多次撰文强调,"不要让仇恨和暴力毒化了我们的智慧和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问题是∶谁仇恨?谁暴力?谁在毒化谁?这是用不负责任、无的放矢的指控,歪曲中国的现实。今天,在为中国未来的民主自由而呼唤的人中,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老百姓,没有任何人说将来民主了,要把今天在中南海的人全部送上断头台。刘晓波自己制造出一个"仇恨和暴力",然后抢占道德高地、一副"高级"姿态地来批判。

在推动中国民主运动的人中,谁暴力来着?杨佳是个案,他那种个人复仇的杀人和中国民主运动毫无关系!他什么时候参加过民主运动来着?这种恶性杀人事件,哪里都有。只是因为他杀的是在中国被百姓痛恨的警察,让很多人叫好,把他当成英雄。这也不奇怪,它说明中国缺英雄缺到了什么程度。但杨佳拿把刀,能杀进中南海吗?

我在前面已讲过,今天中国人民压根不存在对共产政权实施暴力的问题——没有武器、更没有足够的意愿,就因为被专制思维毒化了(刘晓波本人不都被毒化到认为可以期待独裁者改邪归正了吗)。连极力维护刘晓波所谓"非暴力"的人也撰文说,在中国没有人主张使用暴力。刘晓波本人也写道∶ "法轮gong和地下基督教对不准自由信仰的反抗,堪称草根非暴力运动的代表。"

既然如此,那到底谁在搞暴力?如果压根没有暴力,那为什么刘晓波们要制造一个假的靶子来打呢?为什么要把一些人树成暴力革命派而攻击呢?也就是说,在没有理由、毫无必要的情况下,刘晓波唱起了"非暴力"这个西方左派的高调。他真的是骨子里这样认为吗?他曾撰文,完全认同美国人民用暴力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之举。刘晓波是推崇人权的普世价值的,那么从理论上来讲,中共六十年的统治远比当年英国对美国的殖民统治残酷千百倍,人民当然有权利使用暴力推翻它!

中国的主要异议分子们,一面寄希望党内改革,谏言修宪,一面痛斥莫须有的民间暴力,高喊"非暴力",这就等于承认共产党统治的合法性,从思想上把民间的更激烈抗争和任何潜在的高层军事政变都消灭在萌芽中,让可能有所作为的军官们都认为,所有的暴力都是错的,要把全部希望寄于这个党的正常运作上。那结果就是"共产党万岁!"

刘晓波还多次撰文批判"以暴易暴"。事实上,在今天这个世界民主潮流大环境的前提下,在中国,无论是民众上街如埃及一样推翻独裁政权,还是发生高层军事政变,再走向独裁的可能性都小到几乎没有,如果有,会比袁世凯恢复的帝制还短暂。所以,刘晓波的"不要让仇恨和暴力毒化了我们的智慧和中国的民主化进程!"说轻了,是用批判一个假设,来显得自己高级;说重了,它可以起到弱化中国人对专制的痛恨、对共产党独裁的愤怒的作用。没有相当一批中国人对专制深恶痛绝,对独裁咬牙切齿,中国的民主就只能遥遥无期。

就和平理性非暴力问题刘晓波的自我矛盾,使我无法不认为,他既不是"理论"上不懂,也不是"理念"上发生了变化,而是一个随机应变,一个权宜(益)之计。其实就这个问题,刘晓波在1993年接受《北京之春》亚衣采访时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包括我自己在内所考虑的不是一种民主理论上的和平、理性、非暴力,而是一种安全的考虑。这样一种安全的、非暴力的东西就值得研究┅┅因为这个政权实在太强大了。使用暴力,你没有办法与它斗,反而授它以口实。所以说,出于安全、策略的考虑是这样。"

那时,刘晓波是诚实的。但口号喊久了,就相信了,而且更需要把它理想化,神圣化。那样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喊。

●关于"四君子绝食"和"我没有敌人"

在六四屠杀前几天,政府要镇压的气氛已经相当明显,当时各个组织激烈讨论的是"撤不撤离广场"。六月二日刘晓波等四人忽然发起72小时绝食,把已经基本冷却下来的广场一下子启动了,激得像一场露天摇滚音乐会。我当时在美国,当然没有资格谈支持或反对,只是大惑不解∶在大兵压境之际,高调绝食的目的是什么?要绝食的话,为什么只有四个人?尤其是读了那份莫名其妙的"我们没有敌人"的宣言,感觉里面除了错误,就是一种很不真实的做作。

六二宣言说∶"民主政治是没有敌人和仇恨的政治,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妥协基础上的协商、讨论和表决。"天哪,跟共产独裁政权的抗争,是"民主政治"之间在谈事儿吗?共产党什么时候跟你平起平坐,容许你发表异议的见解了?还妄谈什么跟你"讨论、协商、表决"国家大事?几个月前还对专制清清楚楚的刘晓波,怎么忽然对独裁者自作多情起来了?这变化也太莫名其妙了吧?

六二宣言又说∶(中共政权是)"靠刺刀和谎言来维系的不民主的秩序"。那么,跟这样的政权的抗争,是民主政治内部的争斗吗?有"讨论、协商、表决"的可能吗?看来人群的欢呼,真可以把人冲昏了头。

六二宣言还宣称∶"李鹏不是我们的敌人,即使他下台,仍然具有一个公民应享有的权利,甚至可以拥有坚持错误主张的权利。"呵,真潇洒、真有胸怀呵——在自己的权利面对刺刀的情况下,要享受给屠夫"权利"的奢侈;阶下囚要慷慨地展示给监狱长自由的"宽宏大量";奴隶在认真地表达对奴隶主的"仁慈";在自己饥肠滚滚、连裤子都穿不上的时候,开始梦想作为亿万富翁如何享受撒钱的快感了。

但我那些微妙的感觉和瞬间的思考迅速被随之到来的屠杀横扫得荡然无存。悲愤取代了一切,以后也没再去想他们绝食的事儿。

93年看了《独白》,我则不仅吃惊,简直是愤怒了。六二绝食,刘晓波原来就是为了自己出风头、自己的名声、自己的"超人"梦、英雄梦。所以,这绝食让谁参加,不让谁参加,全都是gong利考虑后的选择。不能要人多,否则光荣就被分享了。至于广场上人命关天的可能后果,他压根就连想都没想过!

记得当时读到那一段,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刘晓波对六四的发生是有一定责任的。其实并不只是我有这种感觉,还有一位读了此书的朋友,看了这段差点气昏,说刘晓波简直为"名"发疯了,他就是六四罪魁之一,"只有他最清楚自己罪孽有多深,所以他才要一次次去坐牢洗刷。他跟当局悔过就'毁'他自己而已,他对六四屠杀的责任才更严重。"

其实,刘晓波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有认识,他在《独白》中表示"放不下这心灵的重负。每每想起,都感到自己不自觉地和共产党一起策划了六四大屠杀。"

此后多年,我读了所有能找到的回忆八九民运、六四屠杀的书籍。结论是,那次绝食把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随后屠杀开始;没法证明刘晓波四人的绝食是导火索之一,但也没法否认。对这个问题,包遵信在《六四的内情——未完成的涅盘》一书中也是明确指出∶他当时不同意刘的绝食,因为"再来一次绝食,使广场掀起一个新的高潮,很可能激化矛盾,加速事态非理性化发展。后来事态的发展,也确实留给我们一个难于断定是非的疑案∶刘晓波等人的绝食与'六四血案'之间关系。""我们现在要说的不是'六四血案'的制造者,而是促成'六四血案'发生的诸多因素,刘晓波等人的绝食,是否也是其中之一?"(第257页)

中共官方对六二绝食的定调,是否等于是给包遵信的质疑背书呢?中共认为刘晓波等人的绝食导致"动乱升级";虽然他自己高喊"没有敌人",但中共认定他是"组织暴乱",如不强行对天安门清场,后果将不堪收拾。

所以,后来每当读到赞美刘晓波等人跟戒严部队谈判,促成学生和平撤离广场,"避免了大流血"的"立gong"壮举时,我都无法不产生一种荒诞感。刘晓波的确扮演了各种"壮举"的角色。虽然至今(或许永远)我们都无法把"绝食"和"血案"的关系弄清楚,但刘晓波发起绝食的原因和目的,实令人脊背透凉。后来刘晓波撰文,痛斥学生把运动升级,激化矛盾,但却没见他真正反省这最严重的一次激化矛盾,而且是那样一个为了成名不择手段的出发点。

我写了上面这些,并不是要追究刘晓波等人那无法确定的六四血案责任问题,而是想说,今天我为什么不能原谅他的"没有敌人"论。刘晓波在过去这些年里,经常是一提到六四就痛哭,有一种很强的六四情结,而且说这个诺贝尔奖也是给六四亡灵的(其实这也是矫情。亡灵是专制的受害者,牺牲品;而诺贝尔奖是奖给与专制斗争的英雄)。当然我相信他心里是有一份良心的不安。但问题是∶一方面愤怒谴责屠杀,谈到六四亡灵就痛哭;一方面又高调宣称"没有敌人"。他想过没有,那些亡灵会认同杀死他们的政权不是敌人这种说法吗?

晓波不必跟我狡辩,说他是没有"个体"的敌人。用"个体"模糊"政权"是侮辱别人的智商。如果说在六四屠杀前刘晓波的"我们没有敌人"还可能真有一丝对政府的幻想,那么六四屠杀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搬出当年的论调,还表示跟屠杀前一样"没有敌人",难道不是背叛自己成天挂在嘴上的亡灵吗?难道不是把亡灵们再杀一遍吗?!

●关于《最后的陈述》

如果一个声称反纳粹的人,给纳粹政府的"法官"们写信说∶我没有敌人,你们都不是我的敌人,你们也对我很礼遇,你们的人权有进步,你们的监狱也很人性化。然后再理直气壮地把这信公布于世,更甚至拿到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去宣读。天哪,我无法想象犹太人的反应。

《陈述》有几个层次的错误∶首先,给专制政权的御用法官写这种表达善意的恭维信已经是第一步的错误,这其实比悔过书性质更严重,因为是谄媚政权了。无论那几个法官怎样对待刘晓波,他都不可以写这种信,因为法官坐在法庭上,他代表的绝不是个人,而是那个政权——那个对刘晓波因言治罪的政权。这就如同∶无论胡锦涛对哪个小老百姓多么"亲切",也绝不应该由异议人士出来赞美,因为胡锦涛作为国家主席,他代表的是那个屠杀了几千万中国人,至今仍对十三亿中国人专制的独裁政权。

连瞿秋白的《多余的话》都没面对国民党说,更没有美言国民党。一个头脑清晰的知识分子应该清楚,即使中共真有局部进步的地方,也用不着异议人士来肯定,因为那不是专制的主体,更不是本质;和以前用子弹枪毙人相比,现在用注射了——《最后陈述》就在歌颂这种性质的"进步"。面对谁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定位问题。这个定位错了,内容不可能正确。这也和讨论、争论问题一样,如果前提(premises)错了,后面不必讨论了。

哈维尔的已逝夫人奥尔嘉(Olga)几十年前就懂得了,跟他们(共产政权的人)连狗的名字都不能告诉。这里讲的是一个原则、一个角色的位置∶跟专制政权必须是敌对的(站在对立面的),你的角色是抗争的,而不是合作——她把回答自家的狗的名字都视为合作!而我们的诺贝尔和平奖级异议分子,却主动给法官写信,表达"尊重你的职业与人格┅┅感到你们的尊重和诚意",甚至说"人权已经成为中国法治的根本原则之一",更进而歌颂其"创建和谐社会"、监狱的"人性化管理"等等。这已经是太超过"被动合作"范围了,这难道不是清清楚楚的谄媚吗?

我想起美国个人主义的旗帜安.兰德(Ayn Rand)的一句话∶在现实需要面前,你可以有所妥协、做你不情愿做的事情,但却不可以因为自己没有条件在行为上坚守,就在言论上赞同和宣扬与你的理念相违的东西(大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晓波即使再次黯然地写"悔过书",也比公开高调地表达共产政权"进步"要强。

第二个层次的错误比第一个更严重。是软弱,就承认软弱,人们基于对暴政残酷的了解,给予谅解,也就得了。但是,如果把这种下跪,变成"更高大"则是可恨了。那是更加不可原谅的!

刘晓波敢于把这种下跪的《陈述》让妻子公布于众说明,其一,他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异议人士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不知道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头号异议分子身上,实令人唏嘘)。否则,那么看重名誉的刘晓波,仅仅由于顾忌那些强烈的反弹,也不会把这么"掉价"的东西公布于众。其二,他要用"没有敌人、以爱化解恨"这种宣称,把明明是没有骨头的"缺陷",变成比你们所有人都"更挺拔"的脊梁骨;把一块凹下去的坑洼,掩饰成一座高山;把下跪的举动,演绎成昂首挺胸。你怎么办吧?那些严重缺乏爱的中国人感动呵,哭呵。中国人的事儿,乱了套了就对了(就像这个句子)。

出于软弱,刘晓波要写《多余的话》,这次也不该"再"搬出"我没有敌人"的荒谬。事实上,我认为他二十年前的《六二宣言》就是矫情、"整景儿"(东北话∶作秀),因为那和仅仅一个多月前在纽约的刘晓波是两个人,其中必有一假,要么他就是一个bipolar(两极人格的人)。

刘晓波在《独白》提到,他曾对(前)妻表示∶"我与这个野蛮的专制制度不共戴天"。都"不共戴天"了,还不是敌人?还没有敌人?难道专制制度不是人在维护、是气捏的?说实话,刘晓波的软弱,在相当程度上我能理解,但这"没有敌人"的矫情实在激怒我。这种作秀,只能起到弱化民众对专制政权和独裁者的痛恨、混淆是非、模糊抗争目标的作用。这种不实实在在说话、唱虚伪高调的结果,是有助于延长专制;这和刘晓波自己所期待的正相反,是刘晓波对自己的追求的背叛。正如他自己所说∶"做作的生命比庸俗更卑微。"

刘晓波说他当年在秦城监狱的悔过是"真诚地说谎",那么这次《最后的陈述》则同样是真诚地说谎。真诚地说谎,非常准确的描述!软弱、不那么高大、不那么英雄,只是令人遗憾。但真诚地说谎,然后把谎言变成真实,变得理直气壮,才是更严重的问题。它起一个双重的毒化作用∶在有助于共产党宣传的同时,严重扭曲个人身心。

第三个层次的错误是,把这个明显是下跪、而且已经引起众怒的《陈述》居然拿到诺贝尔的领奖台,就不仅是对那些不满刘晓波在《陈述》中美化中共的人们的公然挑衅,更是对刘晓波自己的严重羞辱——无论那不懂邪恶、更没体验过暴政的西方小丫头把"没有敌人"朗诵得多么美妙动听,那些倍受摧残的高智晟胡佳们,每一天都在见证着"中共监狱人性化"的谎言。如果刘晓波真感觉六四亡灵的重压,那么今天他能承受得起力虹等政治犯以及法轮gong学员们的尸体之重吗?

包括我本人在内的许多人痛批了刘晓波"中共人权进步"的观点,但其实,真正扇这个《最后陈述》一记响亮耳光的,是中共自己对刘的重判,是《零八宪章》出台后直到今天中共政府的"精彩"表演。没有什么比这一幕更能证明中国的人权状况有多"进步"、中共对狱犯是多么"人性化"了(甚至在春节期间,刘晓波都没见到妻子亲人吧?)。而面对中共这种表现,一些人在痛斥中共劣行的同时,歌颂刘晓波的《最后陈述》,真不知道他们的逻辑在哪里?

刘晓波同样,他不久前才写过"共产极权为野蛮之最",今天只不过是"从一种赤裸裸的暴力镇压走到了一种伪善的统治。"这与《陈述》对中共的肯定,构成一种滑稽。另外,把给中共监狱长看的告饶书和给妻子的情书放在一起是多么不伦不类——那是多么不同的(根本就是敌对的)两个谈话对象呵!而且,情书里没有对刘霞在他被捕后是怎样生活的具体关心,也看不见朴实的亲情,只有华丽的诗情和豪言壮语。抱歉晓波,你让我想起雷锋日记。

我先前一直有些纳闷,作为第一个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中国人,又是作家的刘晓波,他怎么居然没有写一个象样的领奖词?诺奖领奖词一直都非常受关注,它会被全球媒体报导,成为刘晓波得到袅圳q最大的作品,这样一个表达思想的黄金机会,怎么可以让它浪费掉?但后来仔细想想,有那样的《陈述》在前面,刘晓波难道还能再正气凛然地痛斥中共政权、中国人权的恶劣?还能站在道德和人格高地高谈阔论一番"人的尊严"?恐怕连列一个正在受难的中国政治犯名单都会忐忑不安吧?

如果实在整不出新东西,让家人、朋友翻翻旧作,凑一篇讲稿也比这《陈述》更拿得出手吧?把《陈述》送上去,岂不成了"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典型吗?要么就是┅┅台湾一位室内装修设计家曾跟我谈起装修的艺术,其中很有意思的一项是,把房间内一个有碍观感却无法除掉的缺陷,反过来装饰成一个别致的、提高品味的艺术┅┅《陈述》经过裁剪那些"不当"的部分,然后就成了诺奖领奖台上的"我没有敌人"的"高级、大爱"宣言,如此"艺术"令诺奖主席落泪,实妙不堪言。

我的"刘晓波最后陈述的争议"发表后,一位原也认识刘晓波的朋友对我说,"长青你当什么真呵,人家晓波是'玩无敌',就一个玩法。你可好,一本正经地跟一个玩法辩论上了,你的幽默感哪里去了?这种玩法叫做∶理论上——认识上去,人格上——掉得下去,操作上——玩得到位。所以彻底玩赢——诺贝尔和平奖!"

我没有开玩笑的心境。这奖也不是刘晓波要来的,中共硬要给,谁都当之无kui。只是,刘晓波到底是在真诚地撒谎?还是真诚地相信了自己所说的一切?不管怎样,其结果大概都会让他想起89年回国时的动力∶"这个英雄梦所付代价并不大。"

●关于"悔过书"

我没读过任何人对中国知识分子软弱的痛斥超过刘晓波;我也没读过任何人向共产党悔过的"深刻"超过刘晓波。但他第一次在秦城监狱的悔过,已经得到了很多人的谅解。几年前曾有人拿这件事指责刘晓波,我还特地为他辩护,说人家后来已经忏悔,并用行动洗刷那个污点,就不应再批评了。

从某种意义上,我同意余杰所说,"在异议知识分子群体当中,晓波是对人的罪性,人的局限性和缺陷性认识最为深刻的人之一。"他的《独白》揭示了许多外人难以想象的东西。事实上,今天无论是批评刘晓波的,还是为他辩护的,没有读过《独白》就没太有资格。或许,18年前的《独白》已经解释了今天的《陈述》;也或许,正因为有《独白》,才使《陈述》加倍地令人不可思议。

他已经跪过一次,而且为了那次下跪痛悔不已,写了一本书"忏悔",用二十年的时间洗刷;这次竟然轻而易举地重蹈覆辙,而且毫无感觉,尤其是在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得到了海内外舆论的一致声援、甚至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情况下。难怪网上有人认为,谁都没刘晓波骂知识分子软骨头骂得响,但谁都没他跪得那么痛快;刘晓波名气最大,得到的待遇最好,可他最掉价,最出卖自己。的确,刘晓波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我人格谋杀的事情?

八九民运之后,我很早就听说刘晓波因写悔过书而被释放。但想到人在中共手里那份艰难,尤其是听说他受过各种威胁,更感觉那时的软弱是可以理解的。93年晓波来美国那次,我妻子曾当面问他,当年媒体报导说刘晓波被拉出去假枪毙,是真的假的?刘晓波回答,根本没那回事儿,当时感觉也就判个三、五年。事后妻子对我说,他感觉只判三、五年就写悔过书了?太不够英雄了。我当时没说什么,知道女性对"英雄"的要求更高,更理想化。后来在《独白》中看到刘晓波的悔过理由,才真被震得一个愣一个愣的。他的悔过,不是在坐监最严酷的时候,而是在清楚地知道氛围开始宽松的情况下;他的悔过,绝不仅仅是因为软弱,而是有那么一堆清晰明确的、理直气壮的理由!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把男主角杀掉放高利贷老太婆的理由写得清晰合理,晓波也快有那本事了,他没去写推理小说,实为一大才华浪费。也像陀氏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把"有上帝"和"没上帝"两边都讲出充分理由一样,刘晓波对"悔过"和"忏悔悔过"都有着相当超人的思考(如果不用"精明算计"这个词的话)。只是,陀氏是被"有无上帝"而折磨,但刘晓波的挣扎,几乎全部集中在"是否对自己的形象有损害"这个极为现实、世俗的思考上,甚至不存在"对和错"等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那些"合情合理的"悔过理由早已把"对错"和"价值取向"的问题压没影了。

尽管《独白》里刘晓波的"精于算计却价值模糊"足以令我吃惊,但我仍然相信,他对曾写"悔过书"实在是痛心疾首,《独白》忏悔的部分,还是有相当的真诚的。但这次《最后的陈述》改变了我的上述认知;它使我相信,《独白》不是一个忏悔,而是一个算计的结果。往轻了说,也是算计远大过真诚。他不是反省,而只是想挽回人心,真的是想以另一种姿态,"再一鸣惊人" (见郑义∶这算什么忏悔?——评刘晓波的《末日幸存者的独白》)。因为,如果他真的对那次痛悔莫及,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最后陈述》。《陈述》没有认罪,但那般美化、讨好中共,不仅是变相告饶,而且其负面效果超过悔过书。因为《悔过书》是"坏",一目了然;但同样下跪性质的《陈述》却被认为是"好"——这不都"好"到令无数人感动,"好"到诺贝尔领奖台上去了吗?它在多大程度上传播了中共人权进步的信息呢?

最近胡平晒到网上的刘晓波93年给他的信,更强化了我对《独白》的重新认知。那封信通篇是价值颠倒、逻辑混乱、却故作高深的一派胡言。当然,在刘晓波对哲学和西方体制等的了解都尚在皮毛状态的近二十年前,整出一篇胡言乱语的私人信可以谅解,但该信不仅明显为他在秦城监狱的悔过而辩护(推翻他刚刚写完的、为悔过而忏悔的《独白》),更"上升"到"哲学"高度诡辩。那种菲利斯坦(Philistine)的东西,不知胡平为什么要刻意拿出来给刘晓波丢丑,亦或他以为那是美?

忏悔是一个洗涤灵魂的机会,而"玩"忏悔,则是一个毒化(而不是升华)的过程——一个和忏悔的性质正相反的东西。也正因为他没通过忏悔而理清是非、原则和价值,所以才会有今天《陈述》的那么轻而易举的荒唐。

●关于"天安门清场时没杀人"

但事实上,当年的悔过书也不是刘晓波最严重的问题,尽管它曾成为中共教育大学生的一个武器。说"天安门广场没死人",并直到今天一直坚持其正确性,才是更严重的、不可原谅的问题。为什么?

刘晓波、周舵等人至今都不曾为作证"天安门广场没杀人"这件事道歉和忏悔,因为他们清楚,这是远比写悔过书要严重得多的问题,这是在中共向全国人民撒弥天大谎之际,给他们助重要的一臂之力。更恶劣的是,不是中共逼迫他们做的,而是他们自己主动提出来要做这个天安门清场时没杀人的见证的。周舵出的主意,刘晓波认可、同意去做这个证(网上可查到他俩接受记者采访谈这件事的视频)。

中共完全不是要追求真实,而是要借他们的口给谎言背书。这个道理,谁不懂,我都绝不相信刘晓波不懂。他当然懂,并在《独白》写得很明确∶"我非常清楚,即便清场的事实是没有死人,这种采访的目的也主要不是为了澄清事实,而是官方为自己开枪杀人做辩护,没有死人的事实仅仅是达到官方政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同意去做这个证。

侯德健同样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开始也拒绝去作证。但后来官方拿出了他们四个人在六四屠杀第二天(六月五号)发表的一个谴责中共大屠杀的《呼吁书》,侯德健担心政府因此严惩刘晓波等人,所以同意了接受采访,希望当局不再追究呼吁书。刘晓波看到侯德健的证词后,立刻又给自己找到了诸如写悔过书时一样的一堆"合理"的理由,其中一个最理直气壮的就是"讲出目击事实"以抵消"由谎言所煽动起来的公众义愤。"他还说那些从天安门逃到海外的人"渲染天安门广场的血腥场面,误导国际舆论"。难道刘晓波认为国人对六四屠杀的义愤过头了吗?难道说"天安门广场没杀人"才不是误导吗?

他说的谎言,是指"血流成河"的说法,后来在《独白》中也写道,"一些流亡海外的六•四参与者也为了树立自己的英雄形象而有意歪曲事实、撒谎,漫无边际地渲染天安门广场的血流成河(吾尔开希、柴玲、李录等人皆如此)。"(第33页)

但问题是,刘晓波、侯德健等人在六月五日发表的《呼吁书》中说∶"大屠杀已经血染整个北京城"。如果"天安门广场血流成河"是"歪曲事实、撒谎、漫无边际"的话,按这个逻辑,那"血染整个北京城"也是足够大的一个谎言了吧?总不能别人夸大就是撒谎,自己夸大就是尊重事实吧?刘晓波的"血染整个北京城"又比柴玲的"血流成河"程度低在哪里?

而且,也很重要的一点是,刘晓波们"亲眼看见"大屠杀了吗?看见"血染整个北京城"了吗?没有。如果这个"没有亲眼看见"的"大屠杀"是真的,那为什么一定要在那样一个特殊政治环境下,强调他们在天安门"没有亲眼看见"屠杀呢?

毫无疑问,刘晓波后来对别人"夸大事实"的痛批,只是为自己去中共电视台作证背书而已。他不可能真正痛恨"夸大",不仅因为他自己也"夸大"过,而是因为他很清楚人们当时的震怒、悲愤、弄不清整体的实况、拿不到准确死亡数字状态下的情绪。

那么到底谁在撒谎?是那些因中国政府封锁新闻而拿不到准确杀人数字的人们(包括说"血染整个北京城"的刘晓波本人)在撒谎?还是那些由于震惊、巨大悲愤而泣不成声、语无伦次的人在故意夸大事实?还是屠杀的确发生了,屠夫们要刻意抹杀真实?哪边更是本质的真实?

在清楚地知道事情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情况下,用所谓局部真实来说明一个大谎,迎合了一个本质上的欺骗。更何况那个所谓局部的"真实"也是不真实的!

且不说其他人的见证,仅刘晓波本人在《独白》(第234页) 中就有这样的文字∶ "到了历史博物馆前,看见许多人躺在担架上,他们都受了伤,最重的腹部中了两颗子弹。"刘晓波在中央电视台的证词是∶"我没有看见军队向学生开枪。我自己也没有看见死人。"他可能的确没看见子弹飞驰的一刹那,但那些躺在担架上的受伤者不是被枪打的吗?那伤势最重的、腹部中的两颗子弹是谁打的?难道刘晓波不认为那是军人打的吗?另外,他怎么确定那"许多"躺在担架上的伤者、那个"腹部中两颗子弹"的人后来没死?

在接下来的一页(第235页)中,刘晓波写道∶"┅┅四人一排,向广场的东南角走。刚走出二十多米,前面突然响起了一阵激烈的枪声┅┅这场枪战持续了十分钟左右,是居民楼的人和北京公安局门前的戒严部队相互对射,能清楚地听到玻璃的破碎声。"谁能证明,这阵激烈的枪战之后,没有死人?

一字一句地追究起来,刘晓波的证词仍"没错"∶前面那些伤员和那腹部中两颗子弹的人不知是被谁打的,反正我没看见子弹飞过来;后面军队也没向学生开枪,是向居民楼,我也还是没亲眼看见死人。如果这么个"真实"法,所有那些没有亲眼看见屠杀而谴责屠杀的人就都是撒谎者,而刘晓波等四人属于最早的撒大谎者。

《独白》说,"直到今天,我对自己出现在官方电视屏幕上讲述清场事实的抉择非常坦然和满意,因为我只有在这个抉择中才完全抛开一己的公众形象,为历史、为朋友、为自己负责。"这更是"把一个重大污点装饰成美丽的亮点"的做法。房子装修这么做是艺术,而对自己的品行这么做则是恶劣,它比因软弱求饶去中央电视台作证本身更恶劣!因为这是把一件清清楚楚的"于心有kui"的劣迹,描绘成"理直气壮"的美丽。把帮助中共圆谎,变成了他们才是"维护真实",而别人都是在撒谎了。这种本末倒置实在是到了气人的地步!

正因为如此,所以这次在读到他的《最后陈述》,看到他描述"中国对普世人权标准的承认、中共执政理念的进步、监狱人性化管理"等等"真实"时,我简直是愤怒了∶这手法你已经玩过了,怎么又来玩了!这和当年说"广场没死人"如出一辙∶我说的是我看见的真实。

我再重复一遍∶当年的"天安门广场没杀人"和今天的"中共人权进步"、"共产党人性化监狱"是一模一样的性质!他再一次用所谓"局部真实"来修饰和美化了"整体和本质的真实",再一次把下跪告饶这个缺陷,变成一个"我说实话、我没有敌人、我追求爱和宽容"的更高大、更美丽。晓波,我服了你了——你怎么可以认为大家都这么弱智?

刘晓波93年接受《北京之春》亚衣采访时说"全国的各个层次中的人都不按规则出牌",我认为这个《最后的陈述》就是太不按牌理出牌了。

我不否认,刘晓波二十多年来为结束中共专制所做的努力超过绝大多数中国人;只是,我不拿他跟别人比,我对他是用他自己写的那些文章树立起的思想去看他的作为。就因为他写过很多优秀的文章——那些文章告诉我,他应该比绝大多数人都更头脑清楚的。所以,当他一再弄出一堆浆糊,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时候,你的不能忍受是加倍的。这就如同写出《论言论自由》的胡平,却拒绝在他主持的杂志上发表批评他本人观点的文章一样,他给人带来的荒谬感是加倍的。

我一点都不怀疑刘晓波对专制深恶痛绝,他绝不真心愿意做任何有利于中共继续统治的事情;他对自由的追求,对民主中国的追求,是百分之百的真诚的。正因为如此,刘晓波无论在良心上、在维护自身形象上,都接受不了自己帮助中共政府圆大屠杀的谎、为中共人权涂脂抹粉这种事情,于是就自我合理化、正义化这些行为。他硬是这么想了,这么自我安慰了,大概后来也就真的这么信了。

这就像很多撒谎的人,他并不一直是知错故犯地撒谎(那种事,很少人的良心能承受住),而是在相当一个范畴内,真的相信了自己的谎言,或者说,真的是忘记了自己在撒谎。我认为刘晓波在写"直到今天,我对自己出现在官方电视屏幕上讲述清场事实的抉择非常坦然和满意,因为我只有在这个抉择中才完全抛开一己的公众形象,为历史、为朋友、为自己负责"的时候,大概是真的相信了他自己在"维护真实",而且为这种"正义"而理直气壮。

他这两档子事儿,如果用一个我们这个年龄的中国人都熟悉的红色小说《红岩》来做比喻,就像是∶刘晓波用自己的文章和投入的民运活动,把自己塑造成了江姐、许云峰的英雄形象,但被捕之后,做出了甫志高之举。如果事后他出来真诚地认错——我就是软弱了,害怕了,所以去迎合了共产党的说法,对不起,我错了——别人也就都会住嘴。但是,如果你把甫志高之举,演绎成比江姐许云峰还更高大的壮举,那就必须得说道说道了。这种价值颠倒如果容忍的话,那就什么是非都别谈了。

事实上,正因为刘晓波从未承认去中央电视台说天安门广场没死人是错误的,人们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批评,等于默认了他对该行为的"自我正义化",所以才会有今天他这明显下跪却毫无感觉、甚至自我高大的《最后陈述》。(未完,请继续阅读第二部分"下")

2011-02-23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转载请指明出处) 




撕裂的刘晓波(下)

曹长青 

●关于《零八宪章》

《零八宪章》是给中国人传播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却遭到了共产党对其组织者的重罚。

就《零八宪章》的问题,我在"刘晓波的谏言路走得通吗?"一文中已经有所论述,这里仅做补充。刘晓波去跟其纲领就是独裁的共产党说"我们要求三权分立,请你修宪",结果被重判。这不是共产党荒唐,是谏言者荒唐。共产党在按照它的逻辑行事,而谏言者连逻辑都没有。因为∶

首先,《宪章》完全回避了"谁"来修宪这个问题。在不回答这个大前提的情况下,后面多少正确无比的主张都不仅毫无意义,甚至是滑稽。

三权分立的第一个内容,是国会制宪、修宪。目前中国的"国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完全在中共掌控下,根本就属于共产党。让那个独裁党修出一部三权分立的宪法?谁跟谁开玩笑呢?

三权分立的第二个内容,是行政机关执法。中共政权从未执行过它自己制定的宪法(人家的宪法里从来都有"民主、自由"等等),那即使中国的宪法修得比美国的还完美,但谁来执行呢?

三权分立的第三个内容,是法院决断是非。中国的法院是共产党开的,中国压根不存在独立司法,这点还有什么疑问吗?人家开的法院,人家有过"非"的时候吗?有可能把自己送上绞刑架吗?

当立法、执法、监督全由一家包办的情况下,修宪的意义在哪里?你说我要修个"三权分立"出来。好呵,那就先送你下狱11年,叫你喊修宪。还有什么比中共对刘晓波本人,以及在刘获奖后的这一系列恶劣行径更能证明《零八宪章》的方向错误呢?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捷克的《七七宪章》是反抗当局践踏人权的"抗议书",而不是《零八宪章》这种"谏言书"。

这些最基本的道理,如果刘晓波真的不懂,那是我对他一路严重误判。如果他懂(他自己的大量文章给我这种认知),却又真的相信《零八宪章》能推动中国政改,那这种思想分裂不是我可以理解的东西。如果他既懂得上述那些道理,也清楚《零八宪章》不会起什么作用,那就是和以往的签名上书一样,明知是作秀,就是要做这个秀,把这个秀尽量做大而已。但他可能根本没有考虑过,这是一个传播错误信息的"秀"!

余杰曾撰文说,《零八宪章》并非刘晓波起草,刘也有不同意见等。但他修改定稿,并组织了签名活动。没人否认他是因《零八宪章》而被重判。至于是否可定性为"谏言",只需要看你的谈话对象就足够了。有谁认为"要求修宪"是在跟老百姓说话吗?余杰自己也承认,《宪章》"许多段落几乎就是设身处地站在当权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还有什么疑问是谏言吗?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这种给朝廷递状子性质的东西,不但不促成推翻朝廷,反而强化朝廷的合法性、正统化,而且还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传递朝廷"很强大"的信息。其结果,反而是帮助延续那个政权,尽管这不是任何《零八宪章》支持者所希望看到的。

在埃及人民只用一个口号"穆巴拉克下台",就推翻了三十年独裁政权的现状下,回头再看《零八宪章》,中国人难道不更感觉到寒碜吗?这个六四屠杀二十年之后得到最广泛签名的东西,竟然是一个要求独裁政党修改宪法的"状子"。正因为是状子,所以不敢指出当今中共领导人是独裁者,更不敢提中共是专制独裁政权,而是委婉地用"威权"代替,甚至颇为用心地称中共专制政权是"执政党"。中国有和"执政党"相对应的"在野党"吗?中国的民主道路,从"民运"这个词,倒退到"维权"、"渐进"、"转型"┅┅下一步再往哪儿退呢?"过渡""合作"?

总而言之,就是不可以用"推翻"这个词!不是不敢喊,绝不是(无数勇敢的中国人早就喊出了,而且一直在喊"打倒共产党!推翻中共独裁专制!"),而是你一喊,就有刘晓波们居高临下地指责∶仇恨、暴力革命、以暴易暴。好像中国如果推翻共产党,就是法国大革命,就是到处人头落地。整个东欧共产国家倒台,都没有发生的事情,凭什么在中国发生?难道刘晓波今天还像他二十多年前那样,怀疑中国人种有问题?

刘晓波最好的朋友,他的六二绝食伙伴,《零八宪章》签署人之一周舵,在埃及把独裁者赶下台了之际,竟然撰文、讲话,忠告共产党应该怎样做才能不使埃及模式在中国发生∶"民主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旦开启之后,结果会怎样是非常不确定的。如果你没有一种政治体制改革前瞻性规划的话,那么在大规模民众抗议的压力下,突然一下子被迫打开民主化的大门的话,未来出现的局面很可能就是不可控的。"大家看明白没有?"被迫打开民主化的大门"。

这类自以为是的浆糊,才是中国走向民主道路的重要障碍。他们打着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旗号,强化"中共倒台天下大乱"的概念,他们所起的维护专制的作用,比人民日报还强。他们的水平就和那个"成龙一条虫"一样,认为中国人就是要被管的,没有独裁者管着你们,你们就不知道怎么活。给奴隶松绑,也得慢慢松,否则你就会张牙舞爪。《零八宪章》有这类人认可本身,就值得提几个问号。

人人皆知《人民日报》是什么东西,但"自由派知识分子"是迷惑人的,"中国头号异议分子"刘晓波更是迷惑人的,他多次喊"渐进、渐进",六四22年了,一路为亡灵哭了22年的刘晓波就"渐进"出个请求修改宪法的《零八宪章》?那些亡灵的父母都多少离世了?坦率地说,我简直搞不清楚,刘晓波到底是近墨者黑,近浆糊则"糊",还是作秀做出惯性了?看到《零八宪章》,我甚至想起了他89年的六二绝食。那个绝食也振奋了无数人心,但只有刘晓波最清楚,那个绝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我一丝一毫都不相信,刘晓波会认为这个《零八宪章》能促进中共政治改革。

在中共享其一长串恶劣的表演,扇了《零八宪章》一记强烈的耳光之后,仍有许多人为《零八宪章》辩护。对真信者,我给予一份尊重。可也有朋友目睹中共如此对待一个"温和理性"的上书,现在已意识到《零八宪章》的误区,但由于自己是签名者,所以觉得还是得捍卫。这就进入了另一个误区。我想起多年前有一位作家给一个冒充周恩来私生女的人写了文章背书,说她的确是周的私生女。后来我(还有其他人)写了调查文章,结论是那个人不是周的私生女。那位作家后来的自我辩护让我觉得实在太有意思了,他说∶我已经走上了这条路,除了一条道走到黑,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吗?他真太可爱了。怎么没有呢?如果别人的调查更具说服力,承认自己认识有误,服从事实就是了,多简单呵!谁都有误判的时候,谁都有重新醒悟、领悟一些事情的时候,这再正常不过了。但如果意识到了错误,只因为自己曾是错误的一部分就咬牙挺住,那不仅是错上加错,那不也是更难吗?那真是一条道走到黑,见不着亮儿了。

●关于回国

"我宁可在民主的国家受苦,也不在独裁的国家享福。"这是八十年代我从刘晓波的文章中读到的一句他引用的古希腊哲人的话。当时印象极为深刻,至今牢牢记住。

刘晓波在89年放弃在美国的访问学者机会,回国参加八九民运,已经成为"佳话"之一。虽然在他回国之前的十几天里,我跟他住在一起,了解当时刺激他回国的一些可见因素,但看了《独白》中他坦承的那些决定回国的主要原因——通过"政治投机"实现自己的英雄梦——我仍相当感叹∶他做事情,对其背后的名利得失,竟然可以算到如此这般的骨子里。尽管中国人的"精明"举世闻名,但能达到刘晓波那种算法的,我相信绝不多见。

中国人同时也有句名言∶人算不如天算;所以,那种精明,到底是聪明,还是聪明误,就由读者自己论断了。我只想说,"精明"这种东西,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人对"形而上"问题的思考,而缺乏形而上的思考,就导致急gong近利,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放弃一些真正的价值。

我在深圳时读到一些刘晓波的东西,觉得他是在相当认真地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一般来讲,这类人在思考现实生活问题时不那么精明,会比较简单地选择一头,不是没有能力思考,而是心思不在那里。但刘晓波太是个异数了。

据《独白》,王军涛曾说,"我是中国人,就应该生活在这里,为它的事业奋斗。"对此,刘晓波写道∶"我劝王军涛不要只从书本上了解西方,只知道民主的概念,更应该出国考察,看看西方民主是怎样实际运作的。"但他自己,还完全没来得及看西方民主的运作,就回国投身了那场他深恶痛绝的运动。而且再也不出来"看看西方民主是怎样实际运作的"。

我绝不否认刘晓波回国行为中的理想因素,事实上,我认为他由于要强化自己的"忏悔",所以比较充分地写了精明算计个人利害得失的一面,而弱化了自己回国行为中理想精神的一面。我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理想精神,而主要出于像他自己所说的"政治投机"因素,不可能有那么强大的动力。刘晓波书中指责了很多人要投八九民运这个机,为个人捞取名利,但我认为这不公平,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当时都是以理想冲动为主的,而后期领导层之间的"风头"之争并不是主流。

就89年回国的原因,无论刘晓波是否夸大了自己的政治投机因素,或是降低了自己的理想精神,有另外一个因素,他写的不是那么回事,我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不是故意要指出一个他的"小"误差,而是因为这也是他回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说∶"八九抗议运动开始时,我还在美国,刚刚接到哥伦比亚大学请我做一年访问学者的邀请信,完全可以吃穿不愁地呆下去。"这说法和事实之间有相当的距离。那个哥大访问学者的邀请,只是名义上的,既没什么钱,也没有研究项目。刘晓波在纽约期间,邀请他的哥大政治系教授黎安友连他的面都没见过。他自己也连个固定住处都没有,说吃穿不愁是过于潇洒了点。

刘晓波还写道∶"如果我能为学术而超凡脱俗,像维根斯坦一样,置民族存亡、众生涂炭而不顾,在炮火纷飞的战壕里思考哲学问题,仿佛天塌地陷与己无关,那么我就会心安理得地呆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孤独地沉浸在有关哲学、美学和文化问题的思索中,垂直升腾,俯视芸芸众生。"那种象牙塔境界实在只是一种幻觉。他和几个诗人等哥们为谋生,曾准备开装修公司,但大概因为谁都不是干活的料,所以没开成。他自己都没被那种幻觉欺骗,所以选择回国。

成年后离开母国的学者,留在美国,会面临现实生活的困境,这很正常,无数大名鼎鼎的人物们,像哈耶克、米瑟斯、安.兰德、纳博科夫等无数被迫流亡的优秀人才,甚至天才们,都在美国经历过相当的艰难,有很多到死都经济困窘。但生活的不易,并没有磨损他们的光芒;是珍珠,怎么都会发光。而在和困境搏斗中创造出来的成就,更令人仰望。

回国和留下,每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做选择,我都尊重,并不想多评价。但对刘晓波,根据他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以来对专制社会的深恶痛绝的怒斥、他的亲西方的背景和言论、尤其是他对"中国文人为什么在西方呆不下去"的透彻批判,使我无法不用他自己的思想去衡量他的举动。一再令我想不通的,是他的"做法"可以和他的"说法"完全没有关系,可以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点上。这个"回国"还是"留在西方"的问题也同样。 

最近看到几篇回忆刘晓波的文章,都谈到他们在北京下馆子吃喝的情形。明显地,在物质生活上,他比在国外的人潇洒多了。当然,有国外杂志社的工资,国外基金会的固定供养,加上稿费,和有些是自己手中控制的杂志的稿费(上述说法无一是无的放矢),刘晓波在国内的生活,经济条件比大学教授还好,海外更是没有任何靠中文写作吃饭的人可比。所以回国,仅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对刘晓波来说,也的确是远比留在海外要强。

在这里必须明确指出的一点是∶我绝不认为刘晓波拿了太多的钱,或不应该拿什么钱,从事民主事业的人也得吃饭,得到各种资助是完全应该的,可以理直气壮地拿,更何况那些资助并没有永久保障。在中国经济如此发展的今天,在中国富翁、大款比比皆是的今天,像刘晓波这么极少数一些为中国的民主事业而努力的人,应该得到中国企业界有识人士在经济方面的全力资助,让他们完全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在哪个国家的民主运动中,都有本国企业家背后的鼎力经济资助。而历史上没有哪个独裁国家,有今天的中国那么多富翁。但中国的企业家们越有钱,越要去巴结那个独裁政权,刘晓波们要靠美国的资助才能生活,这是中国人,中国企业界的耻辱!更是中国民主事业的悲哀! 

言归正传。89年刘晓波回国,还有其特殊的背景环境,但后来他再次选择回国,并不再出来,其原因更令我瞠目,超过对他89年那次回国。

刘晓波第一次出狱后的1991年,曾在给我的一封信里表示,89年那次在美国的时间太短了,如果再出来,很想在西方多呆几年,好好体验一下西方到底是什么。但真有机会出来,他就变了。

1993年刘晓波短暂来美,在我家住了一晚。看到我和妻子在哥伦比亚大学宿舍跟别人分租房子的窘迫,真有点把他吓住了,他甚至问要不要支持我点钱。他说在北京住家附近的饭馆包了一张桌子,几乎不用做饭,口气中颇有些可怜我的自得。他好像说在国内搞什么项目,可以拿到国外基金会的资助(这里记忆比较模糊)。

当时他邀了几个朋友在我家聚会,对我和其他人劝他留下,没有任何动心,说靠什么拿绿卡呵(这问题都让我吃惊,他可真实际。我来美国时想的是,流浪街头也得留在自由的土地上),我马上回答,政治庇护嘛,你参加八九民运名气那么大,这还不轻而易举。他又说自己其实很软弱。总之一点留下的意思都没有。我当时就想不明白,怎么刚从监狱出来,就要再回到那个大监狱去,居然对自由的西方没任何留恋。

后来在《北京之春》(1993年)看到刘晓波接受亚衣采访时就回国问题说,"我在哪里生活得更舒服,我就要回到哪里去。"这真让我感到有些震惊了∶他好像完全忘记了"我宁可在民主的国家受苦,也不在独裁的国家享福"这句话。

在那个采访中他还谈到∶"在大陆,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想扬名海内外,想取得成gong,是非常容易的┅┅你面对的对手,智商非常低下。它的愚蠢给你制造了许多莫须有的光环。大陆的英雄严格地讲是共产党制造的。你从学识、从人格、从各方面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象样的人。"

这话使我想起,1989年在纽约时,刘晓波曾和我一起去参观"大都会博物馆",他当时很震撼,对我说了一句十分感叹的话∶人家全都玩完了,没咱们的份儿了。

什么叫"没咱们的份儿了"呢?他想要得到什么"份儿"呢?也许你自己的努力达不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有所原创了,但离巨人近一点,看得更真实一点,踏着巨人走过的台阶,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一点,更真实一点,不也很好吗?看了那篇访谈,我才明白,刘晓波显然对自己可以得到"货真价实"的东西,不如对劣质包装的"名份儿"更感兴趣。

二十几年过去了,每当刘晓波在国内弄出什么动静,我都会想一下他回国这件事。几年前余杰到纽约,我还问起∶晓波怎么不出来?应该劝他出来。余杰说他就怕出来当局不让回去了。我听了,只能心里一阵唏嘘。

前一段在德国的女作家遇罗锦就某中国作家是否应留在海外给一些朋友发信探讨,我在回信中谈到刘晓波∶"可惜他一次、再次地回去了,一次再次地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每次想到他的坐牢,都不仅会为他没留在美国而深感惋惜,也觉得十分不可思议。因为那句深刻地影响了我的话("宁可在民主的国家受苦,也不在独裁的国家享福")是在他的书里读到的。我个人认为,他如留在美国,其写作成绩、思想深度都绝不会低于在中国,而是会更高。事实上,如果更多的中国作家能够留在自由世界,并能毫无顾忌地发出真实的声音,相信他们对推翻共产专制所起的作用,不会低过在国内。知识分子不必是活动家,用无形的思想,战胜有形的刀枪才是他们的主要责任。而思想,只有在自由的天空下,才会长出坚硬的翅膀,才能真正翱翔。"

中国的民主之路之所以这么艰难,我认为思想理念没传播到位是根本因素之一。思想是行动的前提。胡适高喊了一阵"全盘西化",在美国住了好多年,可什么西方的东西都没介绍给中国人,因为他连西方的皮毛都没摸到,就跑回去弄中国古董去了。李敖也热捧了一阵西方,却从不到西方住一天,现在则开始骂自由的美国,歌颂独裁中国了——那个不建立在任何思想根基之上的、骂完东方骂西方的文痞,结果是两边的好处都没学到,天边的恶毒则集于一身,变成一个灵魂出窍的怪兽了。

刘晓波也当属鼓吹西化的主要中国文人之一吧。他也不住西方,但其文章一路都是赞颂美国、推崇西式民主体制的(尽管他好像早已对西方文化不感兴趣了)。但是我在前面提过的、胡平最近晒到网上的刘晓波93年给他的信,又着实让我楞了一下。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几点,该信对西方体制的犬儒态度和否定——"美国的大选中只有选票而没有道义","西方建立了近二百年的民主政体,有哪一次选举和操作过程有美可言"——等等,无法不令人疑惑,他的鼓吹西化,难道也只是个玩法?这点应该真的不是。但是,我开始怀疑他那些亲西方文章中的水分。

怪不得他一点也不留恋西方,怪不得他"庆幸自己生逢此时的中国。那么动荡,那么危险,那么刺激,那么多机会。"这和那个在天安门广场一本正经地教训王军涛去西方学民主的刘晓波是两个人。哪个是真的刘晓波?大概哪个都是。他可以自如地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哪怕位置相距十万八千里,他都没有撕裂感。他甚至可以把自己分析得透透彻彻,然后清晰明白地按照明知是"错"的路子走∶

"在中国,愚昧的背景衬托出我的智慧,先天痴呆突现出我的半吊子健康;在西方,愚昧的背景一旦消失,我便不再是智慧;痴呆儿的烘托一旦倒塌,我便成了通身有病的人。而且我的周围也站满了各种病人。在中国,我为一个掺入了百分之九十的水分的虚名而活着;在西方,我才第一次面对真实的生命呈现和残酷的人生抉择。当一个人从虚幻的高峰一下子坠入真实的深渊,才发现自己始终没有登上过高峰,而是一直在深渊中挣扎。这种大梦初醒之后无路可走的绝望,曾使我犹豫、动摇,并怯懦地向往那个我了若指掌的土地。如果不是'大都会博物馆',我真的就要重新与愚昧为伍了。"(见刘晓波∶《中国政治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后记)

事实上呢,"大都会博物馆"不仅没有改变他的"重新与愚昧为伍",反而更刺激了他的重新与愚昧为伍。下面的这段批判更准确∶

"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命中缺乏一种超越性的冲动,缺乏面对陌生世界、未知世界的勇气,缺乏承受孤独、寂寞、以个体生命对抗整个社会的抗争精神,而只能在他们所熟悉的土地上,在众多愚昧者的衬托和掌声中生活。他们很难放弃在中国的名望而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从零开始。"

"他们不是面对真实的自我,为了一种踏实的自我实现而活着;而是面对被愚昧者捧起来的虚名,为了一种幻觉中的救世主的良好感觉而活着。在中国,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种声音都将引起全社会的注视和倾听;而在国外,他们形单影苹,再也得不到那么多崇拜者的仰视,除了几个关心中国问题的老外的热情之外,没有人肯向他们致敬。要承受这种寂寞需要的不再是社会的力量,而是个体的力量,是生命的才华、智慧和创造力的较量。"

写完这段话,他就毅然决然地跑回没有老虎的山里,做猴子去了。在"生活得更舒服"和"扬名海内外"之间,做了很多事、坐了几次牢,也真成了"共产党制造的英雄"。求仁得仁,应该祝贺他!

●关于"个人主义"

正如本文开头所叙,我对刘晓波最初的欣赏,是那匹带着个人主义气息冲进文坛的黑马。在八十年代那个仍然相当封闭的中国,能突破任何一个框架去思考问题,都是难能可贵的。刘晓波有那种个人气质,也有那份思考能力和努力;他开了一个亮眼的头,我以为他会沿着那条路走下去,没想到他后来开始"回旋",后来干脆到人堆里"凑合"想法去了。刘晓波真的是变了吗?还是他一直都不曾是一个真正的个人主义者?

用刘宾雁的话说,"刘晓波在八十年代中期是以最极端、最激烈的叛逆的姿态一举成名的。"但他当年的叛逆,不仅从来没孤单、没被抛弃过,而是得到了一大批人的欣赏。是他骂别人,而不是别人骂他。他有演讲、有掌声、有女人。有点像今天的韩寒,虽然没有像韩寒这样在大众中这么走俏。

而如果一旦掌声、名利都没有了,独立精神也随之没有了的话,那说明他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更不内心强大。真正的个人主义,不是故意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语,不是用口出狂言、与众不同来引人注目。那种为"名声"而与众不同的人,抗压性最低,最容易变化,因为"名"是最不独立、最具依赖性的——它要靠人群挺着。

真正的个人主义英雄,是自我世界的英雄,他具有摆脱他人认知的强大。如果没有大众的欢呼、没有群体的认可,独立思考精神也随之不见了的话,那不仅不是真正的英雄,连"自我"都没有,因为他太寄人篱下——没有他人认可,他就没有了自己。

今天人们对刘晓波的一个共识是,他变了,从激进走向温和,从狂傲走向谦卑。刘晓波真的是在思想理念上、生活哲学上发生了什么根本性的改变吗?我认为不是。在理念上,那个骨子里痛恨中共专制的刘晓波没变,只是一出戏,让他演"没有敌人"的角色。至于为人处世,在他和我的交往中,从没有显得很张狂,也一点都不难相处。相信有不少人同感。他跟我既不说"匪话",也不说狂妄的"疯话",虽然听过他当面对别人说相当刻薄的话。其实刘晓波当年就可以去拜那些他根本不买账的人,很能"低就"的。他现在的所谓变化,并不是对人的,而是对"现状",他只是就现状做一个更利于自己的调整而已。

刘晓波在给友人的信和自己的书里都提到他还会一鸣惊人。可见一鸣惊人是他写作、行动的一个重要目的。"一鸣惊人"这种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一个人行为的动力,但它不是理念,不是信仰,不是事业,一遇到风吹浪打就挺不住是自然的。

他自己也承认,当年挑战主流文坛,是获得名声、虚荣的方式。但在海外转一圈之后,他明白了∶离开了母国那块土地,他就没有再生根发芽的希望,更难有"被愚昧者捧起来的虚名"。而回国之后,尤其是六四之后,政治环境导致刘晓波在国内也被"边缘化",官方的文化圈子就根本别提了,即使所谓自由派知识分子也和你保持距离。

1989年刘晓波在纽约发表的"胡耀邦逝世现象省思"之类的文章(批评中国知识界对开明皇帝胡耀邦的热捧),即使当时在中国能发表,也会引起文化界一片反弹。即使在美国,也引起正在此访问的刘宾雁、王若水等文化名人的很大不满。但在海外,他们不构成一个势力围攻,而在国内,就很难说了。被共产党排斥,却又寄予当权者改革的知识分子,文革以后一直都是最"得人心"的。

所以,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挑战大众很容易——他们没有响应的能力;挑战独裁政权,今天也是多赢得民众的喝彩声;而挑战那个历来依附政权、寄望政权,又有左右大众能力的"文化人"群体,才真正需要勇气。文人最怕的是文化界的封杀、文化人的排斥。因为被他们排斥,你的"正统"文人地位就被挤掉,连体制内的伪学者、末流的匠,都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你。

即使在海内外异议人士圈子内,离开那个无形的群体,你也很难走得通∶不加入团伙,就等于加大生活的困境——团伙掌握的组织不提供资助;更有甚者,你批评民运领袖,他们掌握的有稿费的杂志就不发你的文章;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稿子发不出来,声音就发不出去——加大迫使你屈服的力度。

生活困境导致很难坚持只是一方面。而人要虚荣,你不进那个"圈儿"(包括自由派的圈子),荣誉就不给你。甚至"联名"也经常有潜规则——找哪些人,谁主导。(早些时候)谁上名单,谁就等于得到一个身份认可;谁主导,谁就是中国民运井冈山了。于是,耐不住寂寞的刘晓波,成了一伙人的"头儿",一个群体的"首领",甚至也去争什么权力、为能主导什么资源而搅和得不亦乐乎。 

谁拉帮,谁结伙,我都不会感觉奇怪,而刘晓波去做,着实让我跌破眼镜。因为他曾对群体团伙不屑一顾,他曾"讨厌中国文化界拉帮结派的群体意识"。唯有不自信的人,才靠拉帮壮胆,才靠结伙证明自己和"正确"在一起。

曾经那么狂妄、以特立独行姿态出场的刘晓波,怎么那么容易就"入伙"了呢?我当然认为刘晓波有理念追求,但是,如果把风头、名利、人群的恭维欢呼放在超过理念之上的位置的话,那他就很难撑住——在西方的生活艰辛、没有风头撑不住,在中国的孤掌难鸣也撑不住,所以要去"拜",要去感觉被群体认可的"快感"了。刘晓波回国这些年,起码是得到了所谓"自由派知识分子"群体的认可;而为了这个群体的"认我",理念妥协就妥协一些吧(妥协多了,就成了自己理念的一部分)。真正需要拿出个人主义精神的时候,他告饶了,低头了。 

很多人喜欢今天的刘晓波,就因为今天的晓波低头、拜"老前辈"、拜所有人。正如他的一个朋友最近撰文所说,刘晓波近年 "认真去经营和发展人际关系"。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低头拜我了,那我就感觉他不错,要捍卫他。刘晓波给所有人(除了那几个差点抢了他的诺贝尔奖的)磕头作揖了,于是人们就都说他好了,谦恭了。谦卑与否成了他们论断人的标准;原则底线不重要,甚至价值颠倒也硬要讲出理儿维护。这就是为什么对许多基本的价值概念、常识性的是非判断,在中国人圈子里就可以搞成浆糊。

今天看来,当年刘晓波的言行严重缺乏真正的思想根基;他不仅从来都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者,而且对群体的依赖超过一般人。所以遇到任何风吹雨打,就东倒西歪,完全不成形了。

在西方,我明白的最重要道理之一是∶对"名"和"权"的追逐心越强,说明他的个人主义、独立精神越弱——如前所述,名和权都是依赖人群而生存。西方真正的个人主义英雄,是为自己的理念,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奋斗、而努力。如果他们有幸得到名和权,那只是副产品,而绝不是追逐的目标。而只要把"名和权"当作目标,结果一定是失去自我和独立精神——因为当人群不买你账的时候,当人群抛弃你的时候,你首先怀疑的是自己,或者因个体战斗不过群体而告饶。

今天,在民主和独裁、(西方)左派和右派的争斗中,触碰到最最根基的问题,是个人主义和群体主义的问题。人类全部的极权统治,都建立在群体主义价值之上。正是那一个一个不敢离开群体站立起来的"小"人,促成了专制的土壤。个人向小群体低头,小群体给大群体让位,大群体给独裁者磕头。

在西方住了二十多年,我最大的发现和最大震撼是∶西方不是那些我们在中国熟悉的、大名鼎鼎的、被主流知识界推崇的文化人们支撑和往前推动的,而是那为数极少的,一生都被打压,在极艰难的物质和精神生存环境中,坚持着信念,坚持着原则,孤军奋战,以西西弗斯往山上推石头的精神和毅力,支撑着西方文明。他们不是为国家而努力,不是为民族而奋斗,他们是为捍卫个人的自由、个人的权利、个体的尊严而战斗,为追求自己的理念而跋涉。他们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骨子里追求的是真正的个人主义,真正的个人主义者是强大的个人。他们绝不向群体低头,尤其是不向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知识界低头。在他们的正确一再被历史证明之后,他们仍是少数,仍被打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直到离世都没有得到任何荣耀或应得的尊敬。但在西方,就有那一个点、一个点的,不依赖群体而站立的个体,从不同的点,不同的角落努力,顶起了西方这片自由的天。

刘晓波几年前还在热烈讴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独立精神。易卜生就是那种体现西方个人主义精神的一个点。我对刘晓波的失望,就这一点来说,大概有些不公平,只因我曾对他误判,曾对他另眼看待。

●关于三百年殖民地和台湾

刘晓波曾在香港说"中国需要三百年殖民地",虽然我不认同任何地方做任何人的殖民地,但对当年一个痛恨中共专制的年轻人的激愤之语,我完全可以理解——殖民地也比共产统治强。刘晓波对香港回归中国之后的状况也是悲哀的,持批评态度的。他2006年重发当年那番讲话,重申不收回"中国需要三百年殖民地"的观点。他也曾多次撰文,支持各民族人民自治的权利。以他文章中一贯的思想,他完全应该是一个"是非高于种族、个人权利大于国界"的自由主义者。

但他却会忽然(1996年)去找一个极端民族主义份子,俩人联署给国共两党上书的《双十宣言》,呼吁国共两党要尽快连手促进和平统一。要民主政府和独裁政权连手组成"联合当局",这真是荒谬不堪!我完全想不通刘晓波这种思想分裂的原因在哪里。不客气地说,我当时只感觉他是"漆线"了(广东话∶正极负极连电了)。难道他连想也不想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民的选择权利吗?难道他不知道台湾的前途既不能由国民党、更不能由共产党决定这个基本常识吗?难道他不知道台湾的民主政府绝不可能跟中共独裁政权组成"联合政府"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为了"弄出点动静",引起媒体注意,有个"作秀"的机会,他是什么常理,什么底线都不想了。那么高调的一个自由主义分子去跟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分子联名,这本身就够疯的了。

那个《双十宣言》使我确信刘晓波后来这一系列签署联名的"作秀"性质。

●关于人格统一性

西方把integrity(人格统一性)看作是做人的最重要的品格之一,认为它是反映一个人的性格、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石。所以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没有integrity是最被话诟的。攻击政治家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是你自相矛盾,你没有integrity。而知识分子,如果没有integrity,其思想连探讨的价值都没有;他观点的对错、他有没有"敌人"、有没有"大爱",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我眼里,刘晓波最值得探讨的问题,还不是他是否软弱,甚至不是对错,而是他有没有integrity。 

就《零八宪章》问题,我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刘晓波的谏言路走得通吗?"余杰撰文反驳,题目是∶"刘晓波早已走出谏言路"。我完全同意这个题目,认为这个题目起得很好,内容也都基本属实。而恰恰是那些属实的内容,构成了刘晓波的矛盾;恰恰是他早已走出谏言路,却又不断回头递状子,给皇上使媚眼,才让人受不了。

我们每个人都犯很多人生的错误,但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在迷迷糊糊、不清不楚、不知对错的状态下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而刘晓波则在相当多重大的问题上是清清楚楚地思考过,清清楚楚地知道对错,然后照着自己批判的去做。这实在是一绝。

他可以对共产专制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和批判,却忽而又像从来都模糊不清的人那样对专制政权充满"我没有敌人"的浪漫幻想;他可以一面"和野蛮的专制制度不共戴天",一面又"打倒共产党不民主";他可以痛斥理性,却不真的走进宗教;他可以歌颂超越的精神境地,却放任自己世俗的急gong近利;他可以狂傲到俯视尼采,也可谦卑到讨好他蔑视的人(这和君子风度、绅士礼貌是两回事);他可以在想象的象牙塔里认真思索"形而上"的问题,也可以一下子滚到地垄沟里跟哥们过"痞气"的瘾。这不是一个正常人的所谓性格的多面性,而是人格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刘宾雁、王若望、郑义都曾撰文尖锐地批评刘晓波对八九民运的否定。回头来看,那是一场全民反抗独裁的运动,必须肯定。运动当然有许多需要深刻反省之处,不少人撰文讨论批评,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亮,或旁观者的高谈阔论(包括我本人)。但几乎没有人像刘晓波那样,从国外跑回去,深深地陷入运动,感觉是非常地厌恶,参与过程中又跑到北京外交公寓跟澳大利亚友人白杰明痛骂这场运动,可谓对运动深恶痛绝了。但骂完之后,就再回到广场,参与到运动的领导层。连精通中文、精明度跟中国人差不多的白杰明都对刘晓波的举动不可思议。

曾和一个朋友谈起刘晓波的矛盾性和不统一性,我感叹道∶"刘晓波这么撕裂怎么活呵?"朋友答道,"没法活。除非他是流氓。但你以为他感觉撕裂吗?根本没有!感觉撕裂就没法去做。只有跟这个世界玩,作为一个玩法,才能怎么玩,都理直气壮,还有模有样。用他自己的话说,'跟这个世界耍流氓很有意思'。太有意思了,诺贝尔奖都耍到手了。太好玩了。" 

"跟这个世界耍流氓很有意思"。虽然这是刘晓波许多年前写给朋友的话,但一个人居然有过这种想法,也是真够绝的。我设想了一下∶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可能有过这种想法呢?玩世不恭者?厌世者?痞子?流氓?恶棍?都可能,但感觉又都达不到"跟世界耍流氓"的程度。然后这样一个人,有一天又变成了耶稣般"大爱"的君子?如刘晓波所写过的二律背反∶"最强烈的禁欲主义者,往往是那些曾经过了毫无顾忌的纵欲主义生活的人;而禁欲主义者一旦走向纵欲,也肯定是最糜烂的。"不知晓波是把二律背反研究透了,要以身试之;还是对二律背反做过许多思考,然后下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行为了?但无论前者后者,都不能同时既是最强烈的禁欲主义者,也是最强烈的纵欲主义者吧?

目前的刘晓波让我看到一张血肉模糊、无法辨识的脸。我分不清哪一个是本尊,哪一个是面具。公平地说,哪个刘晓波都有相当的真实性。他或许是被"作秀欲"给害苦了,害得自己就跟演员似的,有时也真搞不清哪是自己,哪是角色了。或许不少人感觉没我这么强烈,更或许有人"高级"地表示,人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的,就是复杂的。没错,中国人绝对比其他种族的人更复杂,复杂到老外绝对弄不懂,复杂到连我这写中文的人都总是发愣。

刘晓波被捕后,我有一次因为别的事情,给国内一个(也是刘晓波的)朋友打电话,谈到晓波被关押(那时还没判),我对中共很愤怒。他却说我不了解国内情况。我跟他辩论,他倒有点火了,说,"这些年我对晓波,比你熟悉、了解多了。他就是干这个的,要这个的。"一副对刘晓波被抓毫不在意的口气。我放下电话,心想这人怎么变得这么玩世不恭了?人家都被抓到监狱去了,他居然没什么感觉。没法跟他正经谈话了。

可随后不久,就在网上读到刘晓波北京的朋友写文章说,刘晓波是求仁得仁。"他因为《零八宪章》而被捕之后,大家似乎都很高兴。"他们还兴致勃勃地喝酒庆祝零八宪章(还是庆祝刘晓波被捕?)。要这样的话,大家还假模假样地呼吁释放他干嘛?就让他好好呆在监狱里等诺贝尔奖吧。这不等到手了嘛。

也许他们真的都比我更了解刘晓波,更了解国内的情况,更明白他《独白》中说的那种心理∶"共产党出手越重,我的形象越高大"。这次的结果,或许使刘晓波想起他在"六二绝食"前的耶稣梦,脑子闪过耶稣在十字架上最后那句话∶成了。——还不用死,跟耶稣三天复活也差不多。

有人把刘晓波比作台湾的李敖,这实在太令人发怵。李敖实可谓中国文人中最邪门、最变态、最十三点的怪兽。我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从来没见过李敖那种怪胎。而刘晓波,天呢,还是别拿他去跟李敖比,别吓死人了。难道中国人里有点 角的,就都要走向痞子、流氓、人格分裂吗?难道中国人里就产生不了任何有独立精神的正常人、正经人吗?

不。刘晓波不是恶人,也不毒。他绝不是李敖,而且他痛恨李敖。李敖那种天生的坏蛋,人类罕见。刘晓波大概只是被什么东西"巫"住了,迷失了自己。可惜了他的聪明,他的悟性,他的思考能力。我跟前面那个朋友说,刘晓波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朋友嘲讽道∶"人家'误'也好,'巫'也好,一头撞出个诺贝尔和平奖。难道不是'老子又赢了'(刘晓波因悔过获得释放后的第一句话)?岂止是'老子又赢了',是老子彻底赢了!"

真的吗?我想起索尔贝娄的一句话∶"人生的价值在于一个人的尊严,而非生活中的胜利"。如果"生活中的胜利"是刘晓波的哲学,那就再次祝贺他吧。

但是,在达到了名利的顶峰之后,也许刘晓波会重新思考许多问题,不再撕裂,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

2010年12月—2011年2月写于美国


http://www.caochangqing.com (转载请指明出处)

2011年2月22日星期二

法广:卡扎菲电视直播讲话并提天安门血腥镇压

作者 珍妮特
在茉莉花革命骨牌效应下,局势也陷入动荡不安的利比亚当局派遣军队真枪实弹地血腥镇压反政权示威民众,国际社会同声谴责。利比亚军事强人领导,现年68岁的卡扎菲上校昨天周二上电视,作了为时一小时十五分的全民电视直播讲话。

这项演说被评论为具煽动性、丝毫不让步。这也是利比亚发生抗议示威以来,卡扎菲第一次正式性的全国讲话。这项演说显然没用演讲稿。

卡扎菲向民众电视讲话指出,日前在利比亚发生的反动示威活动是由一些雇佣军策谋的,他呼吁自己的支持者走上街头,支持他。

卡扎菲以第三人称地说:"卡扎菲没有总统头衔可以被撤除,如同其他被撤衔的总统;卡扎菲不是一名总统。他是一名革命领导人;革命的意思就是:牺牲到底。"

卡扎菲还说:"所有想要尊严及光荣的人,希望他们走出家门,上到街头!打倒那些鼠辈。不要害怕!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使用军力,因为军队是站在人民的一边。但如果必要,我们会根据国际法及利比亚的宪法动用军力。所有那些爱卡扎菲的城市及村庄,起来护卫卡扎菲,因为卡扎菲就是光荣!如果我有一个职位,如果我是总统,我就会把我的辞职信,辞呈朝这些细菌寄生虫的脸上扔过去。但是,我没有官职,就谈不上辞职。不过,我倒是有一把枪,我会作战到底,直到溜干最后一滴血为止。我已经老了,没什么好怕的。我是一块撞碎美国军舰的岩石。"

另外引人注意的是,卡扎菲在演说中提到,武力示威可以判处死刑时,是拿北京武力血腥镇压天安门学生运动为例,表明利比亚当局对付抗议者的行动是有必要的。卡扎菲威胁说:如果示威者不立刻缴械,,那么,将出现"屠夫"。

众所周知"屠夫"这个词,正是当中国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中,出动军队血腥镇压,全球指责北京时所使用的谴责字眼。

卡扎菲在演说中提到六四天安门事件、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3年宪政危机及美军2004年攻打伊拉克费卢杰等三个例子。

卡扎菲说,俄罗斯总统派坦克炮击国家杜马,直到把里面的国会议员都赶出来。当时西方并没有反对,还说叶利钦的行动符合法律。

卡扎菲接着就说,北京的学生在天安门抗议了好几天,中国领导人然后派坦克进入,把学生摧毁、清除。

卡扎菲提到在伊拉克战争时表示:"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为旗号 空袭费卢杰。",他指出,美军4月围攻费卢杰,估计造成城内4000到6000名伊拉克平民死亡。

卡扎菲归出一个结论说:"中国的统一和俄罗斯的统一,比少数示威者更重要。"

身穿咖啡色长袍的卡扎菲周二电视演说时,是以他的官邸为背景,这栋建筑1986年遭美国战机轰炸后,有部份刻意不予修复。

当年,美国为了报复造成两名美国人丧生的柏林夜总会炸弹攻击,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下令空袭利比亚军事设施、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住宅区以及卡扎菲的官邸。 这项空袭造成101人丧生,死者包括卡扎菲的养女。

因此有评论指出,卡扎菲这番布局显然有意向现今反对他的示威群众质疑,当年美军轰炸他的住宅和他的儿女时,这些示威者人在那裡?似乎是要示威群众思考是否与美国人在一起。

八天来的利比亚民众反政权的抗争活动已造成数百人丧生,各国谴责。卡扎菲周二全国电视讲话中,可说极尽所能地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并声色俱厉地威胁示威民众,并坚持宣称自己受到人民支持。他也下令军警镇压反抗他40多年来残酷统治的人民起义,扬言要"逐户"、"一寸寸"的肃清利比亚。
演讲中自称是是永远的革命领袖,没有官职,谈不上下台。简而言之,就是"别想叫我下台"的意思。

就利比亚危机联合国安理会周二也举行紧急会议。阿拉伯联盟成员国也聚集开罗,讨论利比亚反政府示威民众遭遇的血腥镇压。

利比亚驻联合国副大使表示,希望安理会将宣布在首都的黎波里设定禁飞区,防止所谓从国外调遣的雇佣军向示威民众发起空袭。

联合国人权事务官员指出,利比亚当局以军队血腥屠杀示威民众或足以构成反人道罪行。

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周二发表声明称,中国对利比亚局势恶化表示关切。根据路透社北京报道说,但中国政府并没有与其他国家一道谴责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对示威民众的血腥镇压。

路透社指出,马朝旭在声明中并未提到卡扎菲的名字。这也反映了中国政府的这番声明是有所顾忌的。中国向来不愿谴责发展中国家政府。
马朝旭称,中国非常担忧利比亚局势发展,希望利比亚能尽快恢复社会稳定及正常秩序。

马朝旭称,同时中国将努力保护中国驻利比亚人员、公司及财产安全。马朝旭说,中国要求利比亚调查部分中国驻利比亚企业遭洗劫及纵火事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是在周二联合国安理会将开会讨论利比亚 政府血腥镇压民众议题的几个小时前发表这项声明。

利比亚与中国商业关系向来密切。2010年双边贸易高达66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百分之27。中国从利比亚的进口增加百分之42,反映中国从利比亚进口石油量大幅增加。

另据美国新闻网电视台报道,为抗议当局血腥镇压示威民众,在四天前辞职的利比亚驻北京大使馆二等秘书姆斯哈提,昨天周二也参加了由20多名大学生及其他民众联合在利比亚驻北京大使馆前的示威活动。

中国媒体周二报道,在利比亚局势持续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周二宣布成立应急指挥部,将派遣民航包机前往利比亚,协助撤离当地的中国人。
与此同时,希腊政府周二也宣布 动员3艘船只协助在利比亚的希腊侨民及其他国家的侨民撤退。希腊并 回应中国政府的要求,将找到可用的船只,协助15.000名中国人从利比亚撤退到希腊南部的科特岛。

周二中国当局就利比亚局势恶化表示关切,并希望利比亚能恢复社会稳定。

中国当天并宣布成立应急指挥部,协助撤离中国侨民。中国已请求希腊政府协助撤离利比亚的中国侨民。根据希腊政府周二的宣布,为回应中国政府的要求,将找到可用的船只,协助15.000名中国人从利比亚撤退到希腊南部的科特岛。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已被反对派占领的班加西组图,首府利比里亚正进行血腥镇压。如果成功镇压,伤亡还有大幅增加。

周一,经过流血战斗,示威者控制了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居民们站在坦克上欢呼,汽车鸣笛庆祝。

抗议格达费 利驻中官员辞职

(法新社北京21日电) 半岛电视台(Al-Jazeera)新闻网今天报导,利比亚驻中国的一名高阶外交官宣布辞职,并呼吁军队加入反对利比亚领导人格达费(Muammar al-Gaddafi)的流血起义。

设在卡达的半岛卫星电视台在其网站上报导指出,这位名叫穆斯拉提(Hussein Sadiq al Musrati)的外交官,在半岛电视台的1个直播访问中宣布辞职,并「呼吁所有利比亚外交官辞职」。

新闻网同时指出,这名外交官也说,格达费「可能已经离开利比亚」,他的儿子之间曾经有过1场枪战。这个说法尚未能获得证实。

穆斯拉提是利比亚派驻北京的第二号人物,大使馆工作人员今天告诉记者,官方对于上述报导不予评论。

格达费的儿子塞夫・格达费(Saif el-Islamal-Gaddafi)在一个国营电视台发表演说时警告,如果示威者拒绝接受改革方案,国家将面临流血战争。他发表演说的同时,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枪声大作。

塞夫指出:「利比亚正在十字路口上,假如我们不同意今天的改革,我们将不只是为84个人哀悼,而是会有上千人丧生,利比亚将血流成何。」

人权监督机关表示,军队出动镇压反抗格达费41年铁腕统治的人民起义,目前已经有数百人罹难。(译者:中央社何孟奎)

格达费,即卡扎菲。

2011年2月9日星期三

萧红的散文《饿》

饿

                 萧红

 
    "列巴圈"挂在过道别人的门上,过道好象还没有天明,可是电灯已经熄了。夜间遗留下来睡朦朦的气息充塞在过道,茶房气喘着,抹着地板。我不愿醒得太早,可是已经醒了,同时再不能睡去。
    厕所房的电灯仍开着,和夜间一般昏黄,好象黎明还没有到来,可是"列巴圈"已经挂上别人家的门了!有的牛奶瓶也规规矩矩地等在别的房间外。只要一醒来,就可以随便吃喝。但,这都只限于别人,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
    扭开了灯,郎华睡在床上,他睡得很恬静,连呼吸也不震动空气一下。听一听过道连一个人也没走动。全旅馆的三层楼都在睡中,越这样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坚决。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过道越静越引诱我,我的那种想头越想越充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
    轻轻扭动钥匙,门一点响动也没有。探头看了看,"列巴圈"对门就挂着,东隔壁也挂着,西隔壁也挂着。天快亮了!牛奶瓶的乳白色看得真真切切,"列巴圈"比每天也大了些,结果什么也没有去拿,我心里发烧,耳朵也热了一阵,立刻想到这是"偷"。儿时的记忆再现出来,偷梨吃的孩子最羞耻。过了好久,我就贴在已关好的门扇上,大概我象一个没有灵魂的、纸剪成的人贴在门扇。大概这样吧:街车唤醒了我,马蹄嗒嗒、车轮吱吱地响过去。我抱紧胸膛,把头也挂到胸口,向我自己心说:我饿呀!不是"偷"呀!
    第二次也打开门,这次我决心了!偷就偷,虽然是几个"列巴圈",我也偷,为着我"饿",为着他"饿"。
    第二次失败,那么不去做第三次了。下了最后的决心,爬上床,关了灯,推一推郎华,他没有醒,我怕他醒。在"偷"这一刻,郎华也是我的敌人;假若我有母亲,母亲也是敌人。
    天亮了!人们醒了。做家庭教师,无钱吃饭也要去上课,并且要练武术。他喝了一杯茶走的,过道那些"列巴圈"早已不见,都让别人吃了。
    从昨夜到中午,四肢软一点,肚子好象被踢打放了气的皮球。
    窗子在墙壁中央,天窗似的,我从窗口升了出去,赤裸裸,完全和日光接近;市街临在我的脚下,直线的,错综着许多角度的楼房,大柱子一般工厂的烟囱,街道横顺交织着,秃光的街树。白云在天空作出各样的曲线,高空的风吹乱我的头发,飘荡我的衣襟。市街象一张繁繁杂杂颜色不清晰的地图,挂在我们眼前。楼顶和树梢都挂住一层稀薄的白霜,整个城市在阳光下闪闪烁烁撒了一层银片。我的衣襟被风拍着作响,我冷了,我孤孤独独的好象站在无人的山顶。每家楼顶的白霜,一刻不是银片了,而是些雪花、冰花,或是什么更严寒的东西在吸我,象全身浴在冰水里一般。
    我披了棉被再出现到窗口,那不是全身,仅仅是头和胸突在窗口。一个女人站在一家药店门口讨钱,手下牵着孩子,衣襟裹着更小的孩子。药店没有人出来理她,过路人也不理她,都象说她有孩子不对,穷就不该有孩子,有也应该饿死。
    我只能看到街路的半面,那女人大概向我的窗下走来,因为我听见那孩子的哭声很近。
    "老爷,太太,可怜可怜……"可是看不见她在逐谁,虽然是三层搂,也听得这般清楚,她一定是跑得颠颠断断地呼喘:"老爷老爷……可怜吧!"
    那女人一定正象我,一定早饭还没有吃,也许昨晚的也没有吃。她在楼下急迫地来回的呼声传染了我,肚子立刻响起来,肠子不住地呼叫……
    郎华仍不回来,我拿什么来喂肚子呢?桌子可以吃吗?草褥子可以吃吗?
    晒着阳光的行人道,来往的行人,小贩乞丐…这一些看得我疲倦了!打着呵欠,从窗口爬下来。
    窗子一关起来,立刻生满了霜,过一刻,玻璃片就流着眼泪了!起初是一条条的,后来就大哭了!满脸是泪,好象在行人道上讨饭的母亲的脸。
    我坐在小屋,象饿在笼中的鸡一般,只想合起眼睛来静着,默着,但又不是睡。
    "咯,咯!"这是谁在打门!我快去开门,是三年前旧学校里的图画先生。
    他和从前一样很喜欢说笑话,没有改变,只是胖了一点,眼睛又小了一点。他随便说,说得很多。他的女儿,那个穿红花旗袍的小姑娘,又加了一件黑绒上衣,她在藤椅上,怪美丽的。但她有点不耐烦的样子:"爸爸,我们走吧。"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小姑娘只知道美,哪里懂得人生?
    曹先生问:"你一个住在这里吗?"
    "是——"我当时不晓得为什么答应"是",明明是和郎华同住,怎么要说自己住呢?好象这几年并没有别开,我仍在那个学校读书一样。他说:
    "还是一个人好,可以把整个的心身献给艺术。你现在不喜欢画,你喜欢文学,就把全心身献给文学。只有忠心于艺术的心才不空虚,只有艺术才是美,才是真美情爱。这话很难说,若是为了性欲才爱,那么就不如临时解决,随便可以找到一个,只要是异性。爱是爱,爱很不容易,那么就不如爱艺术,比较不空虚……"
    "爸爸,走吧!"小姑娘哪里懂得人生,只知道"美",她看一看这屋子一点意思也没有,床上只铺一张草褥子。
    "是,走——"曹先生又说,眼睛指着女儿:"你看我,十三岁就结了婚。这不是吗?曹云都十五岁啦!"
    "爸爸,我们走吧!"
    他和几年前一样,总爱说"十三岁"就结了婚。差不多全校同学都知道曹先生是十三岁结婚的。
    "爸爸,我们走吧!"
    他把一张票子丢在桌上就走了!那是我写信去要的。
    郎华还没有回来,我应该立刻想到饿,但我完全被青春迷惑了,读书的时候,哪里懂得"饿"?只晓得青春最重要,虽然现在我也并没老,但总觉得青春是过去了!过去了!
    我冥想了一个长时期,心浪和海水一般翻了一阵。
    追逐实际吧!青春惟有自私的人才系念她,"只有饥寒,没有青春。"
    几天没有去过的小饭馆,又坐在那里边吃喝了。"很累了吧!腿可疼?道外道里要有十五里路。"我问他。
    只要有得吃,他也很满足,我也很满足。其余什么都忘了!
    那个饭馆,我已经习惯,还不等他坐下,我就抢个地方先坐下,我也把菜的名字记得很熟,什么辣椒白菜啦,雪里红豆腐啦……什么酱鱼啦!怎么叫酱鱼呢?哪里有鱼!用鱼骨头炒一点酱,借一点腥味就是啦!我很有把握,我简直都不用算一算就知道这些菜也超不过一角钱。因此我用很大的声音招呼,我不怕,我一点也不怕花钱。
    回来没有睡觉之前,我们一面喝着开水,一面说:
    "这回又饿不着了,又够吃些日子。"
    闭了灯,又满足又安适地睡了一夜。

2011年2月3日星期四

九一八致弟弟书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的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那时间短到如何程度,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那时你才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你什么也不懂,你看着我离开家向南大道上奔去,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在收到信中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象是你说的。这个不怪你,都只怪我的记忆力顽强,我就总记着,那顽皮的孩子是你,会写了这样的信的,会说了这样的话的,哪能够是你。比方说—— 
  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等等…… 
  这是什么人给我的信,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你的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关于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从前是离着你千百里远,那以后就是几千里了。 
  而后你追到我最先住的那地方,去找我,看门的人说,我已不在了。 
  而后婉转的你又来了信,说为着我在那地方,才转学也到那地方来念书。可是你扑空了。我已经从海上走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可是要沿着海往南下去了,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那时到海上来的,还没有你们,而我是最初的。我想起来一个笑话,我们小的时候,祖父常讲给我们听,我们本是山东人,我们的曾祖,担着担子逃荒到关东的。而我们又将是那个未来的曾祖了,我们的后代也许会在那里说着,从前他们也有一个曾祖,坐着渔船,逃荒到南方的。 
  我来到南方,你就不再有信来。一年多又不知道你那方面的情形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立刻我写了一封信给你,你说暑假要回家的,我写信问你,是不是想看看我,我大概七月下旬可到。 
  我想这一次可以看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因为想也想不到,会在这样一个地方相遇的。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你住的是神田町,多少多少番。本来你那地方是很近的,我可以请朋友带了我去找你。但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一个国度的人了,姐姐是另一国的人,弟弟又是另一国的人。直接的找你,怕与你有什么不便。信写去了,约的是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特别穿了一件红衣裳,使你很容易的可以看见我。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因为我在猜想,你如果来,你一定要早来的。我想你看到了我,你多少喜欢。而我也想到了,假如到了六点钟不来,那大概就是已经不在了。 
  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因为始终看不见你,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你那小房是很小的。有一个老婆婆,穿着灰色大袖子衣裳,她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但你那房子里还下着竹帘子呢。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象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不知怎么的,你又来了信,这信是来自上海的,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西。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于是你就在上海住下了。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有时我不在家,你就在楼廊等着,你就睡在楼廊的椅子上,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寒冷来的时候,只有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颤。肚里饿着的时候,我猜得到,你们彼此的乱跑,到处看看,谁有可吃的东西。 
  在这种情形之下,从家跑来的人,还是一天一天的增加,这自然都说是以往,而并非是现在。现在我们已经抗战四年了。在世界上还有谁不知我们中国的英勇,自然而今你们都是战士了。 
  不过在那时候,因此我就有许多不安。我想将来你到什么地方去,并且做什么?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似乎不知道为什么你已经得到了无限的安慰了。似乎是你所存在的地方,已经绝对的安然了,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 
  "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象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的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仍旧是苍白不健康,看你的读书,行路,一切都是勉强支持。精神是好的,体力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拨,他们跑着跑着,当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微笑。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象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于是我想,这都是我的不好,我在前边引诱了你。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附记: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文学批评家夏志清坦承未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唯有超脱于政治的真实,才能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2011年2月1日星期二

九一八致弟弟书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红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世事恍恍惚惚的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那时间短到如何程度,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 
  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那时你才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你什么也不懂,你看着我离开家向南大道上奔去,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在收到信中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象是你说的。这个不怪你,都只怪我的记忆力顽强,我就总记着,那顽皮的孩子是你,会写了这样的信的,会说了这样的话的,哪能够是你。比方说—— 
  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等等…… 
  这是什么人给我的信,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你的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关于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 
  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从前是离着你千百里远,那以后就是几千里了。 
  而后你追到我最先住的那地方,去找我,看门的人说,我已不在了。 
  而后婉转的你又来了信,说为着我在那地方,才转学也到那地方来念书。可是你扑空了。我已经从海上走了。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可是要沿着海往南下去了,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那时到海上来的,还没有你们,而我是最初的。我想起来一个笑话,我们小的时候,祖父常讲给我们听,我们本是山东人,我们的曾祖,担着担子逃荒到关东的。而我们又将是那个未来的曾祖了,我们的后代也许会在那里说着,从前他们也有一个曾祖,坐着渔船,逃荒到南方的。 
  我来到南方,你就不再有信来。一年多又不知道你那方面的情形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立刻我写了一封信给你,你说暑假要回家的,我写信问你,是不是想看看我,我大概七月下旬可到。 
  我想这一次可以看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因为想也想不到,会在这样一个地方相遇的。 
  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你住的是神田町,多少多少番。本来你那地方是很近的,我可以请朋友带了我去找你。但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一个国度的人了,姐姐是另一国的人,弟弟又是另一国的人。直接的找你,怕与你有什么不便。信写去了,约的是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那天,我特别穿了一件红衣裳,使你很容易的可以看见我。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因为我在猜想,你如果来,你一定要早来的。我想你看到了我,你多少喜欢。而我也想到了,假如到了六点钟不来,那大概就是已经不在了。 
  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因为始终看不见你,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你那小房是很小的。有一个老婆婆,穿着灰色大袖子衣裳,她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但你那房子里还下着竹帘子呢。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象你在里边睡午觉的。 
  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不知怎么的,你又来了信,这信是来自上海的,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 
  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西。 
  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 
  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 
  于是你就在上海住下了。 
  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有时我不在家,你就在楼廊等着,你就睡在楼廊的椅子上,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寒冷来的时候,只有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颤。肚里饿着的时候,我猜得到,你们彼此的乱跑,到处看看,谁有可吃的东西。 
  在这种情形之下,从家跑来的人,还是一天一天的增加,这自然都说是以往,而并非是现在。现在我们已经抗战四年了。在世界上还有谁不知我们中国的英勇,自然而今你们都是战士了。 
  不过在那时候,因此我就有许多不安。我想将来你到什么地方去,并且做什么?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似乎不知道为什么你已经得到了无限的安慰了。似乎是你所存在的地方,已经绝对的安然了,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 
  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 
  "快起来吧,看这么懒。"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 
  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象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 
  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的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 
  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仍旧是苍白不健康,看你的读书,行路,一切都是勉强支持。精神是好的,体力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拨,他们跑着跑着,当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因为我的心里充满了微笑。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象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 
  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 
  于是我想,这都是我的不好,我在前边引诱了你。 
  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都在等待枪决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都在等待枪决

作者:冷风过境


以肖斯塔科维奇为封面的美国《生活周刊》

"等待枪决是一个折磨了我一辈子的主题。"晚年的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向年轻的友人伏尔科夫讲述往事时,忽然沉默良久,然后如是说。伏尔科夫同情的看着这位苏联最负盛名的音乐家,那是一张满是孩子气的脸,圆圆的镜片,蓬松的头发,总是尴尬和手足无措的神情,谨慎得几乎称得上畏惧的眼睛,这张面孔是如此意味深长,一个时代对一颗灵魂所能造成的痛苦挤压,在这张脸上纤毫毕现。

当我们脏时爱我们

1934年,肖斯塔科维奇29岁,已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是苏联音乐界最闪耀夺目的新星。这一年,他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在列宁格勒举行首演,好评如潮,不久开始在欧美各国公演。一时间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隐然已是苏联音乐第一人。

但这部红极一时的歌剧却惹恼了一个人,1936年,斯大林出席观看了该剧在莫斯科的首演,第一幕还没结束便愤然离场。1月28日,一篇题为《不是音乐是混乱》的文章出现在《真理报》上,对这部歌剧及其作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所有人都知道这篇未署名文章的背后是谁,风向一下转变,各大报纸和乐评人纷纷对《真理报》利爪下的猎物口诛笔伐,各省的工人与农民聚集在广场上扬声抗议,转眼之间,肖斯塔科维奇变成了"人民的敌人"。

他是在外省巡回表演的路上读到这篇文章的,愤怒与耻辱令他透不了气,不久他更悲哀的发现,昨日还对他笑脸相迎,赞不绝口的朋友们突然一心要将他拉入地狱,愤怒中他对友人格里克曼说:"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住笔继续谱写音乐。"

愤怒过后,恐惧如潮水般袭来。这一年苏联的大清洗进入高潮,2000多万知识分子被处决或莫名其妙地失踪,死神的镰刀在每个人的头顶挥舞。他意识到自己在劫难逃,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收拾起一只手提箱,静静的呆在家中,等着某个夜晚克格勃将他带走。他后来描述当时的心情:"我怀着一种有罪的感觉坐着,而事实上我没有犯任何罪。"

但他最终幸免于难,斯大林没有将他投入监狱,这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对他的统治是种有益的装饰。"斯大林喜欢把一个人与死神面对面地放到一起,然后让这个人按着自己的旋律跳舞。"他说。最终他选择了屈服,公开做了检讨。一年后,作为赎罪,他完成了《第五交响乐》,将它献给斯大林。这部作品为他赢回了一度失去的声誉,令他正式成为苏联音乐界第一人。

这场风波使他后半生都惴惴不安,他时常问别人:"如果你处于我的位置,你会怎样?"在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列比亚德金上尉诗四首》中,主人公是一个可怜虫,被人像狗一样杀死,他为这个人配了充满柔情的音乐,他说:"当我们脏时爱我们,别在我们干净时爱我们。干净的时候人人都爱我们。"

做个渺小的提琴手

他本质上是一个蔑视强权的人,却不幸有着小人物般怯懦的性格。他无心成为极权之下的殉道士,于是便只有与当局保持表面的妥协与合作。和俄罗斯历史上许多呆在暴君身边的文艺家一样,他选择成为一个癫僧,这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族群,类似于中国古代那些佯狂避世的智者,他们用疯癫的行为化解暴君的猜忌,偶尔甩出一两句尖刻锐利的话语,投进黑暗如水的专制体制之中。

在令人窒息的高压环境中,所有人都变得卑微而胆怯。他说:"那个时候,为了说个笑话,你就得把客人带到浴室里去。你得把水龙头开的大大的,然后把这个笑话低声告诉他。甚至笑也得轻轻地笑,用手捂住嘴笑。"他的两位好友兼保护人,苏军元帅图哈切夫斯基与先锋派导演梅耶荷尔德,都在大清洗中被处决了。梅耶荷尔德被逮捕时,后悔自己没有成为一个普通的小提琴手,而44岁的元帅在被捕前居然有着相同的心愿。"这种巧合使我感到惊讶和可怕。一位是名导演,一位是著名的将领——突然都希望做一个渺小的,不受注意的人,只想坐在乐队里拉拉小提琴。"

唯一高高在上的只有斯大林,他热衷干预一切文艺创作,而不是像太阳王路易十四那样,对艺术家们说:"这方面你们优先。"作为苏联音乐界第一人,他多次见过斯大林,"没见他有什么魔力。他是个貌不惊人的普通人,又矮又胖,头发略带红色,满脸的麻子,右手明显比左手瘦小,他总是藏着右手。他的相貌同无数画像上的样子一点也不像"。

他忘不掉30年代中期发生的一场悲剧,300多位乌克兰盲人歌手从各地汇集起来,参加官方组织的民间歌手大会,当这些"乌克兰活的博物馆,活的历史"聚齐之后,几乎全部被枪决了,他说,因为"这些可怜的盲人们,他们唱的是旧调子,但是乌克兰正在进行伟大的事业,而这些盲人,唱着暧昧的旧歌曲,他们的流浪的歌,审查员没有办法去审查。"于是就索性全部杀掉了。

他被斯大林命令与另一位音乐家哈恰图良合作,为新国歌谱曲。"这个主意愚蠢之至,哈恰图良和我风格不同,工作方法也不同……但是我们不得不服从。"一共有四首新曲参加了评选,评判专家们认为他与哈恰图良的最好,但副歌需要作少许修改。斯大林问他,需要用多少时间?他想说5分钟,但怕这样会被认为过于草率,于是改口说5个小时。结果斯大林还是皱起了眉头,最终他们的曲子落选了。哈恰图良事后责怪他,"假如你要求至少一个月的时间,也许我们就胜了……"

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

《第七交响乐》是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一部作品。不管是对俄国人还是对美国人来说,二战时苏联的最高象征就是《列宁格勒交响乐》——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

1941年到1944年,是苏联抗击纳粹德国侵略的艰苦岁月。德军将列宁格勒团团围住,声言:"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投降,要将列宁格勒从地图上抹去。"在被围困的900天中,城内饥饿倒毙者仅官方统计就有60万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肖斯塔科维奇在被围困的最初几个月里创作了这部作品。

1942年3月5日,他出逃到大后方古比雪夫市,和莫斯科大剧院乐团一起,在空袭警报中完成了《第七交响乐》的首演。5个月以后,乐谱被装入战斗机,飞行员冒着被击落的风险将它投入列宁格勒。此时饿殍满城的列宁格勒已经凑不齐一支完整的乐队,首次排练时只来了20个人,一半的乐手都是被担架抬来的,骨瘦如柴的指挥甚至挥不动指挥棒。仅经过一次15分钟的排练后,《第七交响乐》在列宁格勒大剧场首演了,饥饿的人们从四处聚拢进来,在德军的隆隆炮声中,乐团完美的完成了演出,许多乐手在结束的一刹那晕厥过去。

《第七交响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对苏联军民士气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斯大林将它宣传为反法西斯的颂歌,并得到了盟国的好评。1942年7月19日,数百万美国人在电台里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气势恢弘的音乐,《时代》杂志将作曲家身着消防制服、头戴消防帽的照片登上了封面——在他留守列宁格勒的日子里,他还是一个称职的民兵。

这也是他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苏联官方宣扬这是一部反法西斯的杰作,他自己也曾如此附和,但在他死后发表的自传中,他推翻了这一说法:"《第七交响曲》是战前设计的,所以,完全不能视为在希特勒进攻下有感而发。侵犯的主题与希特勒的进攻无关。我在创作这个主题时,想到的是人类的另一些敌人。""我毫不反对把《第七》称为《列宁格勒交响乐》,但它描写的不是被围困的列宁格勒,而是被斯大林所破坏、希特勒只是把它最后毁掉的列宁格勒。"

音乐艺术本身的多义性帮他隐藏了这个秘密,在他一生创作的15部交响乐中,多部作品都埋藏着巨大的悲痛,包括被公认是迎合斯大林的《第五交响乐》。官方对它的定义是充满欢欣与光明,但与他处境近似的作协主席法捷耶夫听出了异声,他在私人日记中写道:"《第五交响曲》的终曲是无可挽回的悲剧。"

他说:"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愿意为每个受害者写一首乐曲,但是这不可能,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俄罗斯的良心

1948年, 政治再一次向他施压。2月,苏共中央对他作了严厉批评,他已写成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含有"形式主义的危害"而未能公演,从此他中断交响乐写作达八年之久。他不得不抹去自我,弯曲着身子顺从权力,除了傀儡样地代表官方露面,就是写像"森林之歌"和"阳光照耀祖国"一类的音乐。

但他怯懦的外表下却不时迸发出锋利的光芒。他和马雅可夫斯基被西方看作是斯大林的两大御用文人,但他嘲笑这位苏联第一诗人:"在他的诗中,他蔑视巴黎和美国,但是他却喜欢去巴黎买衬衫,而且,如果爬到桌子底下去才能拣到一支美国钢笔的话,他也愿意爬的。"

终其一生,他都不愿与来苏联访问的左翼知识分子们交往,不管这人是萧伯纳还是罗曼?罗兰。他不信任这些西方人道主义者,尽管他们宣称喜爱他的音乐。他说:"这些人在苏联好吃好喝一顿,回国后就向世人描绘一个地上的人间天堂,他们真有那么愚蠢吗?"

他真正尊敬的是那些"俄罗斯的良心"。他欣赏斯特拉文斯基,赞美他的傲慢:"斯特拉文斯基对这些伪君子(苏联文化官员)中的一个人,没有伸出手让他去握,而是向他伸出了手杖,这个伪君子只得去握手杖,证明他才是真正的奴才。"演奏家尤金娜是他的朋友,有一天她收到了一个装有两万卢布的封袋,别人告诉她这是斯大林送来的,于是尤金娜给斯大林写了回信:"谢谢你的帮助,约瑟夫。我将日夜为你祈祷,求主原谅你在人民和国家面前犯下的大罪。"她把这封自取灭亡的信寄了出去,万幸的是,斯大林在看完这封信后,还没来得及处置,几天后就死去了。

但他始终是斯大林粉饰太平的工具。1949年,他被派到纽约市,以苏联明星代表的身份出席世界和平文化与科学会议。在会场上,一个翻译为他代读发言稿,既攻击美国穷兵黩武,又对苏联的文艺成就大唱颂歌。然后,表演进入高潮部分,一个苏联官员当众问他:"你是否认为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反动透顶?"他的嘴角和面颊开始抽搐,沉默片刻,他说:"是。"

13年后,"帝国主义的走狗"斯特拉文斯基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苏联,立刻来看望他。两人四目相对,却无话可说。好一会儿,斯特拉文斯基打破了沉默:"我不喜欢普契尼。你呢?""我也不。"他回答。这是谈话的开端,也是终结。就是最没想像力的人也不难揣测他那一刻的心情,那被人逼着向自己所敬佩的无辜者身上泼脏水的痛苦……

回头看,只有尸骨成山

晚年的他,喜欢向友人讲述果戈理的故事。1930年,人们在修建一座纪念碑时,掘开了旁边果戈理的墓,发现他不在棺材里。一具伟大的尸体跑掉了,人们谣传,这个年代太糟糕,连果戈理都受不了逃走了。政府开始调查原因,发现果戈理没跑多远,他就躺在附近,脑袋掉在一边。原来人们在竖起的纪念碑上放的砖头过多,砖头砸破了棺材,也砸掉了死者的脑袋。

这个死人从棺材出逃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晚年的他渐渐感到束缚在自己身上的网越收越紧。站在苏联音乐界荣耀的峰巅,他却禁不住害怕。作为一个时代的幸存者,他不怕死,但他担心死后的行状。他说:"一个人死了,别人就把他端上饭桌喂子孙后代。打个比方,就是把他收拾整齐送上亲爱的后代的饭桌,让他们胸前系着餐巾,手上拿起刀叉割死者的肉吃。你知道,死人有个毛病,就是凉得太慢,他们太烫,所以就给他们浇上纪念的汤汁——最好的胶质,把他们变成肉冻……"

在他生命的最后4年,他与年轻的音乐家伏尔科夫成为密友。在伏尔科夫的鼓励下,一个"从棺材里逃出去"的计划逐渐形成,他决定秘密口述一部回忆录,将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历史告诉大众,从而纠正那个"令人心碎的奴颜卑膝的形象"。他为伏尔科夫提供材料,讲述往事,肆意评价那些曾经的风云人物。在伏尔科夫完成写作后,他通读了全书,并逐章签名确认,同意在他死后将书稿送西方出版。

1975年9月,他死于肺癌,被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如他所料,他被东西方阵营各取所需,大卸八块。苏联宣称他是"国家最忠实的儿子",西方国家则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苏维埃政权坚定的信徒。"一切仿佛盖棺论定,但他的幽灵却从强权与意识形态的铜墙铁壁中钻了出来,并顺手打了它们一记响亮的耳光——1976年,他的回忆录被伏尔科夫带到了国外,几年后,回忆录面世,题名《见证》。

这是他一生哀乐的见证,也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往事已然如烟,生灵早已涂炭,回首前尘,他的心中只剩一片怅然,就像他在生前向伏尔科夫讲述往事的时候,时常忍不住说的那样:"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

来源:一五一十博客

2011年1月18日星期二

历史回眸:为共匪在北平成立伪政权告全国同胞书

为共匪在北平成立伪政权告全国同胞书

1949年10月4日,阎锡山于广州发表

全国同胞们!此次共匪在北平成立伪中央人民政府,是共匪出卖祖国的最具体的表现,它不仅将断送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且要准备着把我们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全国同胞的性命,供给另一个国家作侵略世界的牺牲。政府为救国救民,并维护世界和平,一定要贯彻戡乱国策,并与世界反侵略国家,共为反侵略而奋斗到底。

我们全国同胞,一定要认识共匪的北平傀儡政权,如同日本帝国主义所导演的汪精卫汉奸政府一样,它是苏联卵翼下的一个出卖国家主权的国贼政府,这个伪政府是专为苏联的利益,完全为苏联效力的。我们全国同胞,必须认识这与历代的改朝换帝不同,万不敢存那个朝廷不纳粮的心理,本汉贼不两立的精神,同共匪拼命到底,以保障我们国家的独立自主。

全国同胞们!北平傀儡政权的成立,为我国家民族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祸害,我们只有实行反共保民总动员,有钱的出钱,大家出力,以毁产保产、拼命保命的精神,来保国、保民、保身家,我们要知道,共匪是世界的敌人,它不只是不容于中国,更不容于世界,只要我们同共匪战斗,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全国人民的。

2011年1月15日星期六

大地

多少年向往的日子总感到古老神秘
多少篇光荣的历史
我已经记不清千千万万的身影在大地的怀里

弯弯曲曲的流水涌在心底


眼前不是我熟悉地双眼陌生的感觉一点点
但是他的故事我怀念
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轻轻松松的走远
不知道哪一天才相见


多少段难忘的回忆他说来并不稀奇
多少次艰苦的开始他一样捱过去
患得患失的光阴只是从前的命运
奔向未来的憧憬充满大地

眼前不是我熟悉地双眼

陌生的感觉一点点
但是他的故事我怀念
回头有一群朴素的少年
轻轻松松的走远
不知道哪一天才相见